回覆列表
  • 1 # 行思之徒

    現階段,歐洲一共44個國家,2個地區,共計46個國家地區。一戰、二戰對歐洲國家數量的影響是顯著,尤其是一戰後,歐洲國家數量比一戰前要多一倍,具體情況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戰前,歐洲國家一共18個,分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丹麥、英國、沙俄、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匈帝國、德國、義大利、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一戰後,同盟國戰敗,巴黎和會上,簽署《凡爾賽條約》,在凡爾賽體系下,出現很多新興民族國家,主要是生長於沙俄、奧匈帝國、德國的土壤上。

    首先,奧匈帝國被分解。奧匈帝國戰敗後,被分解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其次,沙俄革命,波蘭和芬蘭從沙俄分裂;

    再次,愛爾蘭獨立革命,愛爾蘭從英國獨立;

    最後,波羅的海三國獨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一戰後新增國家10個,分裂國家1個,共計27個國家。

  • 2 # 與寂寞有染噢噢噢

    一戰前,歐洲是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政治經濟集團的對立。一戰後,戰勝國英法元氣大傷。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獨立。對加拿大,澳洲,南非的控制大大減弱,義大利戰後陷入經濟危機,墨索里尼趁機上臺,率先建立了法西斯統治,得到部分奧匈帝國的土地。德國失去了戰前吞併波蘭的土地。奧匈帝國解體,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斯洛維尼亞組成南斯拉夫。波蘭復國。捷克斯洛伐克獨立。英國為了防止法國獨霸歐洲,扶植德國與法國抗衡。法國為防止德國東山再起,與比利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結盟對付德國。

  • 3 # 帝國的餘暉

    一戰爆發前,歐洲的領土主要由幾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和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佔據著。隨著德國的不斷崛起,為了爭奪殖民地、世界的霸權和劃分勢力範圍,兩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同盟國是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為代表,協約國是以大英帝國、法蘭西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為代表。一戰爆發前,歐洲的國家相對較少,遠遠沒有現在的多。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帝國主義時代,歐洲相對弱小的民族和國家不斷地被歐洲那幾個傳統的強國吞併,導致那時的歐洲大陸上國家相對較少。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逐漸土崩瓦解,在它們的領土上獨立出一些新的國家。下面我將介紹一戰前和一戰後歐洲都有哪些國家。

    一戰前: 東歐: 俄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5個)

    西歐:英國、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盧森堡。(8個)

    南歐:義大利、聖馬利諾、西班牙、葡萄牙、希臘。(5個)

    北歐:挪威、瑞典、丹麥(3個)

    一戰前歐洲一共有21個國家。

    一戰後 :東歐:蘇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即南斯拉夫(10個)

    西歐: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瑞士、盧森堡。(8個)

    南歐:義大利、聖馬利諾、西班牙、葡萄牙、希臘。(5個)

    北歐:挪威、瑞典、丹麥、芬蘭。(4個)

    一戰後歐洲一共有27個國家。(其中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與1922年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分裂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波蘭。曾經作為歐洲一霸,領土面積位居歐洲第三的奧匈帝國就此消失。

    沙皇俄國在1917年爆發十月革命,原俄羅斯帝國境內很多民族紛紛建立。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獨立,芬蘭、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紛紛獨立。1922年,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成立。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的實力發生了顯著變化:德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分崩離析;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但也損失了大片領土。英法意列強經此一戰,實力被大大削弱;美日兩國在一戰中成為暴發戶,實力大大增強。由於戰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是列強們勾結、分贓以及妥協的產物,未能有效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正如法國將軍福熙所說:“這不是和平,只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選票和選舉人票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