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特徵以畏寒怕冷、手腳不溫為主要特徵。 另外還有喜歡吃燙熱的食物,精神不振,舌胖大且嬌嫩、色淡,脈要重按才能找到,脈搏跳動弱等表現。 性格表現性格沉靜內向、多愁善感。 俗話說得好:“人活一口氣”,這裡的氣指的就是人體的陽氣。如果一個人體內的陽氣不足,火力不夠旺,難以透過“氣”推動五臟六腑的正常執行,就會讓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造成身體虛寒、功能下降。中醫有“陽虛生外寒”的說法,因此陽虛的人往往畏寒怕冷,而且會而且會“手冷過肘,腳冷過膝”,即使在夏季,也會比別人穿得多些。 “陽氣”不僅受於父母給的先天之氣,也需要後天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微之氣,即脾胃運化營養物質對身體的濡養。如果脾虛,運化水谷精微氣力不足,會容易讓人陽虛;相反,人體陽虛也會引起脾胃虛寒。 所以,調養陽虛體質有助於脾胃健康;養好脾胃也是讓身體陽氣長旺的後天補養方法。 調理方法: 其一、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溼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溼。 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其二、爬山。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請列位看官注意,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穀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鍊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溼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 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透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鍊腳趾。 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儘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其四、推腹法。 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透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透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其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在此俺就不一一道來了,反正你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簡言之,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俺這人做事一向不喜歡循規蹈矩,俺在給女兒捏了一陣子後,發現不如用手搓她的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她發熱為止。 灸療 1、灸肚臍 肚臍,也叫神闕穴,是連線臍帶的地方,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胎兒在母體時就靠臍帶供給營養,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理解為它是聯絡人體先天和後天之要穴。 所謂神闕,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志,都是不可小覷的五臟神。 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 而在肚臍眼上的神闕穴,是腹部的核心,對於發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如五更瀉、慢性腹瀉、後尿瀦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 現代人的脾胃虛弱,大都是脾陽虛,艾炙則是昇陽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透過對神闕進行炙療而達到調理脾陽虛之目的。 直接艾炙肚臍(神闕穴)。也就是直接用三年或五年陳艾在肚臍之上懸炙。 閒來無事之時或是坐車無聊之時,試試用手指來按壓神闕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炙,但長期堅持下來效果也會很好的。 2、炙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經上的大穴,每天炙上十分鐘,你一定會長壽。
體質特徵以畏寒怕冷、手腳不溫為主要特徵。 另外還有喜歡吃燙熱的食物,精神不振,舌胖大且嬌嫩、色淡,脈要重按才能找到,脈搏跳動弱等表現。 性格表現性格沉靜內向、多愁善感。 俗話說得好:“人活一口氣”,這裡的氣指的就是人體的陽氣。如果一個人體內的陽氣不足,火力不夠旺,難以透過“氣”推動五臟六腑的正常執行,就會讓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造成身體虛寒、功能下降。中醫有“陽虛生外寒”的說法,因此陽虛的人往往畏寒怕冷,而且會而且會“手冷過肘,腳冷過膝”,即使在夏季,也會比別人穿得多些。 “陽氣”不僅受於父母給的先天之氣,也需要後天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微之氣,即脾胃運化營養物質對身體的濡養。如果脾虛,運化水谷精微氣力不足,會容易讓人陽虛;相反,人體陽虛也會引起脾胃虛寒。 所以,調養陽虛體質有助於脾胃健康;養好脾胃也是讓身體陽氣長旺的後天補養方法。 調理方法: 其一、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溼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溼。 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其二、爬山。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請列位看官注意,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穀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鍊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溼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 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透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鍊腳趾。 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儘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其四、推腹法。 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透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透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其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在此俺就不一一道來了,反正你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簡言之,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俺這人做事一向不喜歡循規蹈矩,俺在給女兒捏了一陣子後,發現不如用手搓她的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她發熱為止。 灸療 1、灸肚臍 肚臍,也叫神闕穴,是連線臍帶的地方,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胎兒在母體時就靠臍帶供給營養,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理解為它是聯絡人體先天和後天之要穴。 所謂神闕,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志,都是不可小覷的五臟神。 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 而在肚臍眼上的神闕穴,是腹部的核心,對於發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如五更瀉、慢性腹瀉、後尿瀦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 現代人的脾胃虛弱,大都是脾陽虛,艾炙則是昇陽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透過對神闕進行炙療而達到調理脾陽虛之目的。 直接艾炙肚臍(神闕穴)。也就是直接用三年或五年陳艾在肚臍之上懸炙。 閒來無事之時或是坐車無聊之時,試試用手指來按壓神闕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炙,但長期堅持下來效果也會很好的。 2、炙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經上的大穴,每天炙上十分鐘,你一定會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