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佛經裡面的“一切行無常”,也就是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行無常”、“無明緣行……”、“色受想行識”,這裡面都提到了“行”,如果要詳細的把它們的內容排列出來,確實很麻煩,但是能夠把它們識別清楚,又確實對學習佛學經典很有幫助,所以我們就在這裡盡力排列一下,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一、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裡面的“行”,包括了一切有為法,佛法對一切法的劃分,是先將一切法分為有漏法和無漏法兩類,然後再分出有為法和無為法,具體的劃分是這樣的:

    以苦、集、滅、道四諦為標準,分為兩重因果,其中苦、集是眾生三界六道輪迴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因為先集中了各種苦因,所以最終得到苦果,這是第一重因果;滅和道是解脫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因為修了清淨道,所以最終得寂滅的清淨果,這是第二重因果,先把這個交待清楚,下面就相對容易一些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苦和集是使眾生輪迴的,所以就劃分為“有漏法”,這裡的“漏”,是指各種各樣的煩惱,而滅和道是讓眾生解脫的,所以就劃分為“無漏法”,這個簡單。

    然後再把苦、集和道,這三諦下的一切法,歸入“有為法”,這裡的“為”,就是造作的意思,我們講造業造業,指的就是這個“造作”的過程,也就是說,凡是眾生起心動念,口說身動,這一切範圍都屬於“為”,由這些“為”所生的法,一率稱為“有為法”。

    滅諦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停止一切造作了,心也不動了,身、口都不動了,不再造業了,所以就稱為“無為法”。

    那麼“諸行無常”中的“行”既然包括了一切有為法,那具體的講,就是指的苦諦、集諦和道諦這三諦,這就是它的具體內容。

    二、無明緣行

    這是指十二因緣支,從無明、行到生,再到老死,總共是十二個,“支”就是分支,或者叫階段,都可以,十二因緣支可以有很多種講法,這個太複雜了,我們只取最常見的一種,按三世因果為準。

    “無明”支中,包括了一切煩惱,我們把這十二支先排出來,這樣直觀一些: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裡“無明”和“行”是前世起煩惱造業,結果就是得到了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果報,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牲,反正都在六道之內,後面的“愛”、“取”繼續起煩惱,“有”接著造業,然後又得到來世的“生”和“老死”的果報,就是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根本停不下來,這就叫輪迴。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無明緣行”裡的“行”,佛教裡有“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之說,所以“行”是和“有”對應的,都屬於“業”的範圍,但“有”裡面又包括了四種有,即中有、生有、本有和死有,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行”具體的講,應該包括了“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七個支,也就是說,“行”支開啟就是這七個,而這七個合起來的話就是一個“行”。再詳細的就不說了,太繁瑣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補充!

    三、色受想行識

    這個簡單了,五蘊是對一切有為法的劃分,“色”類似於我們所認為的物質,“識”指的是心,剩下的都是心的作用,比如“受”指我們的心對各種境的感受,“想”是我們心裡對各種感受的刻畫,這兩個因為非常重要,所以都單列一蘊,除了上面四個,剩下的都可以歸入“行”蘊,具體講就太多了。

    這裡只能簡單的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行”與心配合,另一類則不配合心,在部派佛教裡,與心配合的有四十六法,不配合的有十四法,總共六十法;在大乘佛教裡,通常與心配合的有五十一法,不配合的有二十四法,總共七十五法,與心配合的叫“心所法”,不配合的叫“心不相應行法”,需要了解細節的朋友,可去網上搜索這兩個名字,這裡就不一一開列了。

    總結:

    由上可知,這三個“行”有交集,也有區別,相比而言,“諸行無常”中的“行”範圍最大,它可以完全涵蓋其它兩個“行”,後兩個就需要仔細的對比,它們是有區別的,這個細心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著補充一些資料,然後做一下對比,這個問題我回答的篇幅已經夠大了,請恕我不在此過多的賣弄了,謝謝大家能堅持看到這裡,由衷的感謝,若有錯謬之處,請發現的朋友及時指正,特此拜託!!!

  • 2 # 使用者431652432027

    個人理解,五蘊與六根、六塵之間的關係簡單說是這樣的:

    五蘊中色蘊(色法)和受、想、行、識四蘊(心心數法,即心法+心所有法)從人的感官經驗出發概況了一切物質現象範疇和精神現象範疇。

    五蘊中色蘊(物質現象範疇)包含了六根中的前五(眼、耳、鼻、舌、身)和六塵中的前五(色、聲、香、味、觸)。

    而六根中的“意根”,屬於受、想、行、識中哪一蘊呢?一般認為屬於“識蘊”。所謂意根與前五根具有的實際感官的官能核心物理組成不同。這裡面所說的核心物理組成也叫“淨色”,而器官外部的形態(比如眼、鼻、耳等外觀)只是浮塵根,是官能的次要物理組成,並不是官能的核心;譬如西醫所說的眼器官中的眼角膜,就大致相當於“眼根淨色”,而有學者指出西醫所說“神經”可能相當於“身根淨色”。

    但究竟“意根”屬於識蘊中那一識,在不同宗派中說法不同。

    一說意根即是指意識。後因唯識宗安立八識,分析方法更加精微深化,於是唯識宗便以第七識“末那識”為意根,即是無始執受習氣,可緣法塵(意識影像,概念記憶等)發起意識分別。而追溯下去,法塵又是過去意識分別所起,意識分別又增益了執受的習氣--催生未來的意根。

    所以,意根、法塵、意識之間的聯絡和作用是無始相續不斷的--也即輪迴不息的體現,不能說哪個是先決條件,類似現代人說的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

    至於心理學研究的層面,主要屬於“心所有法”,主要屬於想、行二蘊。但像榮格心理學等少數吸收了東方哲學思想的心理學流派也觸及了一部分意識深層(像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似乎就有點反映阿賴耶識的作用),可以看作研究層面也進入“識蘊”了。

    簡述如上。

  • 3 # 實踐無我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我已說如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彼觸受.行受。亦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如是觀者。而見色是我。不見色是我。而見色是我所。不見色是我所。而見色在我。不見色在我。而見我在色。不見我在色。而見受是我。不見受是我。而見受是我所。不見受是我所。而見受在我。不見受在我。而見我在受。不見我在受。而見想是我。不見想是我。而見想是我所。不見想是我所。而見想在我。不見想在我。而見我在想。不見我在想。而見行是我。不見行是我。而見行是我所。不見行是我所。而見行在我。不見行在我。而見我在行。不見我在行。而見識是我。不見識是我。而見識是我所。不見識是我所。而見識在我。不見識在我。而見我在識。不見我在識。復作斷見.壞有見。不作斷見.壞有見。而不離我慢。不離我慢者。而復見我。見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如前所說。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疾得漏盡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姓的組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