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爆發,希特勒貪心不足蛇吞象,招惹歐洲強大國家蘇聯,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與納粹德國展開廝殺。戰爭中經過蘇聯軍民浴血奮戰,最後戰勝德國侵略者。在這個過程中,蘇聯的軍隊得到了鍛鍊,軍工水平也不斷提高,戰後蘇聯已像一個巨人,屹立在世界大地。戰後,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反蘇聯、反共產主義的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之後,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冷戰”開始後,世界分成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此建立,蘇聯也建立自己為首的“華約”與“北約”對抗。
兩大軍事集團建立後,雙方互秀肌肉,稍有不慎就會重新引起世界大戰。兩大軍事集團對立的日子裡,世界籠罩在戰爭烏雲當中,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仍然對那時緊張氣氛記憶猶新。
冷戰時期的蘇美爭鋒一直是眾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場歷時40多年的軍事競爭中,蘇聯與美國這兩個大超級大國各有自己的長處。
美國的優勢不必多說,其龐大的經濟規模、高水準的科學技術一直以來傲視群雄,而蘇聯則在軍事領域享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冷戰達到白熱化的1970~1980年代,蘇聯的軍力也達到了頂峰。彼時的蘇聯擁有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的軍事力量,其強大程度令整個北約都感到恐懼,如芒在背。
巔峰時期的蘇聯軍事力量強大到了什麼程度呢?我們來看一看1980年代蘇軍的幾組資料。 1980年代,蘇聯擁有陸軍199萬,分為16個軍區。編為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約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5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導彈發射架約1570部。 1980年代,蘇聯擁有海軍45.1萬,分為4個艦隊和一個區艦隊。裝備彈道導彈潛艇79艘,巡航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19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隻797艘,登陸艦艇187艘,主要輔助船隻269艘。擁有巡航導彈核潛艇44艘;攻擊核潛艇65艘,此外還有常規潛艇100多艘。 1980年代,蘇聯擁有空軍45.3萬,遠端航空兵約10萬,編為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端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約31.5萬人,編入12個軍區和駐東歐四國蘇軍叢集的空軍序列,裝備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具體裝備有防空截擊機2370架。空軍則為42萬人,裝備有殲擊轟炸機2240架,殲擊機2130架,此外還有運輸機620架、直升機220架。 1980年代,蘇聯擁有戰略火箭軍(蘇聯首創軍種)29.8萬,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有發射控制司令部300個。擁有洲際導彈1398枚,戰略作戰飛機1690架。此外還有邊防軍25萬,內務部隊35萬。 此外,蘇聯最強盛時期曾在多國駐軍(比如東歐各國、阿富汗、蒙古等),並與大多數中東阿拉伯國家(比如敘利亞)、部分非洲(比如安哥拉)、拉丁美洲(比如古巴)以及亞洲國家(如越南)等軍事交流與合作頻繁。其勢力範圍可謂遍及全球。 強大的軍事力量自然離不開龐大軍火工業的支撐。在冷戰高峰時期, 蘇聯的軍事工業年產坦克3000輛左右,裝甲車輛4000-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300-500枚,地空導彈50000枚, 作戰飛機和直升機2000-3000架,軍用運輸機200-400架,潛艇10艘,水面主力艦10艘,輕型作戰艦艇60-70艘。 僅是紙面上的蘇聯軍隊規模,就足以給美國/北約勢力一種極重度的壓迫感。如果將蘇聯/華約陣營與美國/北約陣營做一個對比呢?結果是,無論是從常規軍事力量上看,抑或從核武力量上看,美國/北約均被蘇聯碾壓。
西歐與蘇聯相鄰,蘇聯將近50000輛主戰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更是讓西歐國家夜不能寐。如果再次發生戰爭,蘇聯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雖然不能把歐洲全部拿下,但給他們造成的創傷不會比納粹希特勒少。
就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然位列世界第二,西方國家仍然對俄羅斯抱有恐懼。這也是美國依此為要挾讓盟國多拿軍費的籌碼。
二戰的爆發,希特勒貪心不足蛇吞象,招惹歐洲強大國家蘇聯,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與納粹德國展開廝殺。戰爭中經過蘇聯軍民浴血奮戰,最後戰勝德國侵略者。在這個過程中,蘇聯的軍隊得到了鍛鍊,軍工水平也不斷提高,戰後蘇聯已像一個巨人,屹立在世界大地。戰後,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反蘇聯、反共產主義的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之後,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冷戰”開始後,世界分成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此建立,蘇聯也建立自己為首的“華約”與“北約”對抗。
兩大軍事集團建立後,雙方互秀肌肉,稍有不慎就會重新引起世界大戰。兩大軍事集團對立的日子裡,世界籠罩在戰爭烏雲當中,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仍然對那時緊張氣氛記憶猶新。
冷戰時期的蘇美爭鋒一直是眾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場歷時40多年的軍事競爭中,蘇聯與美國這兩個大超級大國各有自己的長處。
美國的優勢不必多說,其龐大的經濟規模、高水準的科學技術一直以來傲視群雄,而蘇聯則在軍事領域享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冷戰達到白熱化的1970~1980年代,蘇聯的軍力也達到了頂峰。彼時的蘇聯擁有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的軍事力量,其強大程度令整個北約都感到恐懼,如芒在背。
巔峰時期的蘇聯軍事力量強大到了什麼程度呢?我們來看一看1980年代蘇軍的幾組資料。 1980年代,蘇聯擁有陸軍199萬,分為16個軍區。編為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約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5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導彈發射架約1570部。 1980年代,蘇聯擁有海軍45.1萬,分為4個艦隊和一個區艦隊。裝備彈道導彈潛艇79艘,巡航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19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隻797艘,登陸艦艇187艘,主要輔助船隻269艘。擁有巡航導彈核潛艇44艘;攻擊核潛艇65艘,此外還有常規潛艇100多艘。 1980年代,蘇聯擁有空軍45.3萬,遠端航空兵約10萬,編為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端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約31.5萬人,編入12個軍區和駐東歐四國蘇軍叢集的空軍序列,裝備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具體裝備有防空截擊機2370架。空軍則為42萬人,裝備有殲擊轟炸機2240架,殲擊機2130架,此外還有運輸機620架、直升機220架。 1980年代,蘇聯擁有戰略火箭軍(蘇聯首創軍種)29.8萬,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有發射控制司令部300個。擁有洲際導彈1398枚,戰略作戰飛機1690架。此外還有邊防軍25萬,內務部隊35萬。 此外,蘇聯最強盛時期曾在多國駐軍(比如東歐各國、阿富汗、蒙古等),並與大多數中東阿拉伯國家(比如敘利亞)、部分非洲(比如安哥拉)、拉丁美洲(比如古巴)以及亞洲國家(如越南)等軍事交流與合作頻繁。其勢力範圍可謂遍及全球。 強大的軍事力量自然離不開龐大軍火工業的支撐。在冷戰高峰時期, 蘇聯的軍事工業年產坦克3000輛左右,裝甲車輛4000-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300-500枚,地空導彈50000枚, 作戰飛機和直升機2000-3000架,軍用運輸機200-400架,潛艇10艘,水面主力艦10艘,輕型作戰艦艇60-70艘。 僅是紙面上的蘇聯軍隊規模,就足以給美國/北約勢力一種極重度的壓迫感。如果將蘇聯/華約陣營與美國/北約陣營做一個對比呢?結果是,無論是從常規軍事力量上看,抑或從核武力量上看,美國/北約均被蘇聯碾壓。
西歐與蘇聯相鄰,蘇聯將近50000輛主戰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更是讓西歐國家夜不能寐。如果再次發生戰爭,蘇聯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雖然不能把歐洲全部拿下,但給他們造成的創傷不會比納粹希特勒少。
就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然位列世界第二,西方國家仍然對俄羅斯抱有恐懼。這也是美國依此為要挾讓盟國多拿軍費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