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姓起源於東周周平王長子姬精分封縱地(今河南南陽一帶),後人以地為姓。漢代縱人遷至山東東莞(今無其地名,約青州一帶),宋代縱人又遷至蕭(今蕭縣縣城,古代蕭縣縣城在今址北約3公里處)。堂號起先是“東莞堂”,90年代末縱人修訂家譜更為“宗周堂”。歷史名人、宋代研究易經的名家縱歷為縱氏家族(含部分宗姓)的輩分取名為一對聯:系衍精封,肇瑞榜華綿世德;家傳周易,貽謀奕葉嗣書香。即說明了姓氏的來源,又表達了美好的願望。中國的縱姓人很少(約20萬人),多聚居於蕭縣縣城、丁裡、杜樓、聖泉、朔裡(今屬淮北市)、漢王(江蘇徐州)一帶。縱樓(淮北市杜集區)和縱瓦房(蕭縣丁裡鎮)二村幾乎皆為縱姓人。【縱氏源流】記載:考周平王之子名精封於縱,因地為姓,是為縱氏受姓之始。至漢有縱公,官至將軍,乃遷東莞。至宋有縱康義,著【周義會通】三十三卷,舉博學鴻詞、官於蕭因家焉(見【姓氏通志】)。我縱氏即以大公公(縱康義)為來蕭之始祖。 “縱氏家族遺澤錄”:一、鳳山闢徑 鳳凰山在蕭城北面,西與泉山相接。兩山交界處陡山口有聖泉焉。聖泉為蕭縣旅遊勝地,乾隆皇帝留碑文於此,至今仍存。此處有聖泉寺,寺依山勢,廣廊殿門,頗為壯觀,有二子讀書洞,鄭公墓等景點,此處又為山南山北交通捷徑,但山巒陡峭,往來不便,我八世祖峻崖公為方便行人,捐資鉅萬在陡山口鑿石闢徑。據傳,峻崖公置制錢於工地,過往行人抬筐,即抓一把制錢作為報酬。路徑終於開通,行人德之。立碑紀念。碑為三角形,文革前仍在,可惜現已不存。 聖泉有泉水潺潺,清涼味甘。大旱之年仍涓涓細流,雖一勺之澤,常年不涸。我十五世祖之達公在聖泉亭石柱上撰書聯語:“此中流量澤,萬載垂青風”,表達了之達公對為官清正廉明的企求與希望。 二、鑿城立門 蕭縣孔廊(近蕭縣博物館)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當時蕭縣的最高學府。稱聖廊、文廊、學宮、俗稱皇學。但逼近城牆,形勢不敞,為改善皇學景觀,我祖錫袞公出資購買民宅,開闢雲路,鑿城立門,名曰清雲門,改善孔廊周圍的環境,有豁然開朗之勢。次年秋闈君彬、任君懋華一同折桂,進清雲門而進祭祀孔子。邑人感之,錫袞公還捐資修茸孔廊,至今為人陳道。三、汴水建橋蕭縣古城在今城西北,即聖泉寺西北,汴水之南,過汴河全靠渡船,極為不便。我十一世祖之達公為方便交通,捐資建二十四孔橋長橋,行人感德。蕭縣八景之一的“汴河曉渡”即言此二十四孔橋也。1577年黃河決口,橋與縣城均沉入地下(後縣城遷至縱人居地,今蕭縣龍城鎮)。五十年代初,治理岱湖水患,開挖河道時,曾挖及橋欄杆,當時廣為流傳,令人讚歎不已。四、興建向東禪院 向東禪院是人們祭祀的廊宇,舊址在今蕭縣第一中學(即蕭城中學)。向東禪院是我祖邦汶公捐資所建,邦汶公還捐資建造秋季庵,1938年蕭城淪陷,為日寇所焚(現銀行家屬院內仍留殘跡)。邦汶公兄弟三人,邦汶公居長,其次邦佐、邦誠。這兩處遺址1937年尚留有碑記,但毀於戰火今已無存。縱氏家族修建廊庵、橋樑所在多有(如帽山廊、障山二郎廊、岱河老橋、岱湖東大堤、岱霞公捐資建縱井、陡山口橋等)難以一一指辨,僅有史料所載。 ●堂號●宗周堂(取其與周同宗之義) 東莞堂(取其由東莞遷蕭之義) 傳易堂(取其縱氏始祖,傳播易經有功績)●縱氏祠聯● 1.系衍精封肇瑞榜華綿世德,家傳周易貽謀奕葉嗣書香。 (現在已作宗排,司潯公撰) 2.孝友承先一堂吉慶,詩禮啟後千載榮昌。(後日亦可作宗排,二十世孫精義敬撰) 3.統系西周封縱歷秦漢魏晉(此聯與司潯公祠聯有重字不可作宗排) 4.祖居東莞遷蕭傳宋元明清(二十世孫精鴻敬撰)5.門衍東莞地,家傳周易書。 ●縱氏家族世序表●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十八 系 二十四 榜 三十 傳 三十六 葉四十一 友 四十七 慶 五十三 載 十九 衍 二十五 華 三十一 周 三十七 嗣 四十二 承 四十八 詩 五十四 榮 二十 精 二十六 綿 三十二 易 三十五奕 四十三 先 四十九 禮 五十五 昌 二十一 封 二十七 世 三十三 貽 三十八 書 四十四 一 五十 啟 五十六 二十二 肇 二十八 德 三十四 謀 三十九香 四十五 堂 五十一 後 五十七 二十三 瑞 二十九 家 三十五 奕 四十 孝 四十六 吉 五十二 千 五十八
縱姓起源於東周周平王長子姬精分封縱地(今河南南陽一帶),後人以地為姓。漢代縱人遷至山東東莞(今無其地名,約青州一帶),宋代縱人又遷至蕭(今蕭縣縣城,古代蕭縣縣城在今址北約3公里處)。堂號起先是“東莞堂”,90年代末縱人修訂家譜更為“宗周堂”。歷史名人、宋代研究易經的名家縱歷為縱氏家族(含部分宗姓)的輩分取名為一對聯:系衍精封,肇瑞榜華綿世德;家傳周易,貽謀奕葉嗣書香。即說明了姓氏的來源,又表達了美好的願望。中國的縱姓人很少(約20萬人),多聚居於蕭縣縣城、丁裡、杜樓、聖泉、朔裡(今屬淮北市)、漢王(江蘇徐州)一帶。縱樓(淮北市杜集區)和縱瓦房(蕭縣丁裡鎮)二村幾乎皆為縱姓人。【縱氏源流】記載:考周平王之子名精封於縱,因地為姓,是為縱氏受姓之始。至漢有縱公,官至將軍,乃遷東莞。至宋有縱康義,著【周義會通】三十三卷,舉博學鴻詞、官於蕭因家焉(見【姓氏通志】)。我縱氏即以大公公(縱康義)為來蕭之始祖。 “縱氏家族遺澤錄”:一、鳳山闢徑 鳳凰山在蕭城北面,西與泉山相接。兩山交界處陡山口有聖泉焉。聖泉為蕭縣旅遊勝地,乾隆皇帝留碑文於此,至今仍存。此處有聖泉寺,寺依山勢,廣廊殿門,頗為壯觀,有二子讀書洞,鄭公墓等景點,此處又為山南山北交通捷徑,但山巒陡峭,往來不便,我八世祖峻崖公為方便行人,捐資鉅萬在陡山口鑿石闢徑。據傳,峻崖公置制錢於工地,過往行人抬筐,即抓一把制錢作為報酬。路徑終於開通,行人德之。立碑紀念。碑為三角形,文革前仍在,可惜現已不存。 聖泉有泉水潺潺,清涼味甘。大旱之年仍涓涓細流,雖一勺之澤,常年不涸。我十五世祖之達公在聖泉亭石柱上撰書聯語:“此中流量澤,萬載垂青風”,表達了之達公對為官清正廉明的企求與希望。 二、鑿城立門 蕭縣孔廊(近蕭縣博物館)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當時蕭縣的最高學府。稱聖廊、文廊、學宮、俗稱皇學。但逼近城牆,形勢不敞,為改善皇學景觀,我祖錫袞公出資購買民宅,開闢雲路,鑿城立門,名曰清雲門,改善孔廊周圍的環境,有豁然開朗之勢。次年秋闈君彬、任君懋華一同折桂,進清雲門而進祭祀孔子。邑人感之,錫袞公還捐資修茸孔廊,至今為人陳道。三、汴水建橋蕭縣古城在今城西北,即聖泉寺西北,汴水之南,過汴河全靠渡船,極為不便。我十一世祖之達公為方便交通,捐資建二十四孔橋長橋,行人感德。蕭縣八景之一的“汴河曉渡”即言此二十四孔橋也。1577年黃河決口,橋與縣城均沉入地下(後縣城遷至縱人居地,今蕭縣龍城鎮)。五十年代初,治理岱湖水患,開挖河道時,曾挖及橋欄杆,當時廣為流傳,令人讚歎不已。四、興建向東禪院 向東禪院是人們祭祀的廊宇,舊址在今蕭縣第一中學(即蕭城中學)。向東禪院是我祖邦汶公捐資所建,邦汶公還捐資建造秋季庵,1938年蕭城淪陷,為日寇所焚(現銀行家屬院內仍留殘跡)。邦汶公兄弟三人,邦汶公居長,其次邦佐、邦誠。這兩處遺址1937年尚留有碑記,但毀於戰火今已無存。縱氏家族修建廊庵、橋樑所在多有(如帽山廊、障山二郎廊、岱河老橋、岱湖東大堤、岱霞公捐資建縱井、陡山口橋等)難以一一指辨,僅有史料所載。 ●堂號●宗周堂(取其與周同宗之義) 東莞堂(取其由東莞遷蕭之義) 傳易堂(取其縱氏始祖,傳播易經有功績)●縱氏祠聯● 1.系衍精封肇瑞榜華綿世德,家傳周易貽謀奕葉嗣書香。 (現在已作宗排,司潯公撰) 2.孝友承先一堂吉慶,詩禮啟後千載榮昌。(後日亦可作宗排,二十世孫精義敬撰) 3.統系西周封縱歷秦漢魏晉(此聯與司潯公祠聯有重字不可作宗排) 4.祖居東莞遷蕭傳宋元明清(二十世孫精鴻敬撰)5.門衍東莞地,家傳周易書。 ●縱氏家族世序表●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十八 系 二十四 榜 三十 傳 三十六 葉四十一 友 四十七 慶 五十三 載 十九 衍 二十五 華 三十一 周 三十七 嗣 四十二 承 四十八 詩 五十四 榮 二十 精 二十六 綿 三十二 易 三十五奕 四十三 先 四十九 禮 五十五 昌 二十一 封 二十七 世 三十三 貽 三十八 書 四十四 一 五十 啟 五十六 二十二 肇 二十八 德 三十四 謀 三十九香 四十五 堂 五十一 後 五十七 二十三 瑞 二十九 家 三十五 奕 四十 孝 四十六 吉 五十二 千 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