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塘豬豬

    想都別想,因為刺秦在蓋聶看來是沒必要的選擇,當時這一行為並不能換來蓋聶的理想。而且蓋聶當時還是始皇帝身邊第一劍客,若貿然倒戈相向,始皇帝焉有不防備之心?

  • 2 # 歷史有知社

    陶淵明在其詩《詠荊軻》中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淵明將荊軻刺秦的失敗,歸結於荊軻劍術不精。顯然是很有一番道理的,荊軻刺殺秦王政之時的表現的確大跌眼鏡。按對一般劍客的理解,即便是赤手空拳,亦可血濺五步。更何況是被認為是上上等劍客的荊軻,且手持粹有劇毒的匕首,而秦王政起初還是赤手空拳,猝不及防,可最終其卻被秦王政所斬殺。

    而在荊軻起行之際,曾遲遲未動身以待蓋聶,燕太子丹怨其行遲,荊軻便怒而起行。假使荊軻能與蓋聶同行,那麼能刺秦成功嗎?

    荊軻能被薦予燕太子丹,並非因其劍術之高超,乃是因其心理素質過硬。按田光所言: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秦舞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荊軻為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其後,夏扶、宋意皆於易水邊自殺為荊軻壯行)。

    士與君主卿大夫的道德標準是不同的,君主卿大夫可以忍辱圖存,而士卻不可以。尤其是像荊軻這種劍士,乃是以勇事人,其職業素養就要求,其必須寧折不彎、可殺不可辱,這也是晏子能以“二桃殺三士”的原因所在。後蜀滅亡,花蕊夫人寫詩道:“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此是後蜀軍人的恥辱,而花蕊夫人等卻沒理由為舉國投降而疚責。

    故而,先秦時期的“士”,都是重義輕死。而荊軻除了職業技能不過關,按劍“士”的職業素養來說,也稍欠火候。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荊軻有兩次與人論劍而逃跑的經歷,表明荊軻能忍辱,能忍辱則惜命,而惜命則會瞻前顧後,缺乏“士”的果決。太子丹給荊軻的指示分為兩種,其上策是效曹沫之劫齊桓公,逼秦王政返六國所被侵地。下策是刺殺秦王,遲緩秦國對六國的侵擾的步伐。

    上策,是絕無可行性的,戰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春秋時期。而秦國又素無信義可言,誆楚懷王、欺趙國和氏璧、誘孟嘗君、騙信陵君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對一個沒有信義、又缺乏相應制衡力量的國家來說,是不可能踐守承諾的。且不論秦王政會殺人滅口,即便秦王政被脅迫答應歸還六國地,六國又拿什麼實力去受地。但按上策行,在荊軻看來或有生的可能。而下策卻簡單,但荊軻絕無生還的可能。而荊軻其實還是比較惜命的,故而,執意按上策行事,致使錯失了行刺良機。

    其實,從行刺難度係數上來說,荊軻刺秦的難度是不能跟專諸刺王僚並論的。專諸刺王僚,吳王僚是有防範的,吳王僚赴宴公子光(闔閭)府時,吳王的親兵衛隊全副武裝從吳王宮一直排到公子光府。所以,專諸只能有一次極短的出手機會,且必須一擊必中、中則必死。而當專諸將匕首插進吳王僚胸膛的須臾之間,就被吳王僚的親兵衛隊剁成肉泥了。

    荊軻刺秦的場面固然空前絕後,但秦王政並沒有防範,殿上群臣皆無尺寸之兵,致使荊軻追逐了秦王政許久。倘若蓋聶在場,以一個真正職業劍客的標準,行刺成功是不難的。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嘴巴很乾老是想喝水是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