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郝大萌
-
2 # 小夕夕的監護人
一、原因:
1、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2、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3、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4、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5、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二、意義: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各派代表:
1、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
孔子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強調關愛別人,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
2、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華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裡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3、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宋華人。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
回覆列表
先秦時期諸侯國連年互相攻伐,導致人口銳減,大片土地荒蕪,出現了很多的荒地,於是一些諸侯國(比如魯國)就規定,百姓可以自願耕種那些荒地,然後向政府繳納一部分稅即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甚至還把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廢井田開阡陌。
百家並不是一百家的意思,它只是一個泛指,形容當時學派很多,但是主要的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還有名家這些,他們互相攻訐的同時又互相融合。
比如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的師父荀子就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那個時期是思想史上最開放、最包容的時期,各種思想,或主流,或怪異,都有發聲的機會,但是這種局面到了漢武帝時期徹底消失了。
因為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這種文化專制扼殺了華人思想領域的創造力,所以後世再也沒能出現百家爭鳴的盛大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