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目斌
-
2 # 綠葉小杏
東晉是西晉王朝經歷“八王之亂”後司馬皇室在南方重新建立的偏安王朝。由於剛剛經歷劇烈戰亂,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與東晉互相征伐,國內局勢動盪,人民顛沛流離,飽受兵亂之苦,對當年強大的漢朝產生無比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王朝,它對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政治上,漢朝鞏固了中央集權,使中國最終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經濟上使整個國家形成了統一的市場,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交流,文化上漢武帝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大一統”的思想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最終定型。“大一統”的思想大大增強了民族之間的凝聚力。
漢朝時期取得的這些成就,令東晉的人民無比崇拜,也令無能腐朽的統治階級羨慕嫉妒恨。對於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正統”王朝,會讓靠耍陰謀篡位得來皇位的東晉皇室貴族們做些什麼呢?對於自己,實在沒什麼可美化的,也只能靠詆譭歪曲別人為自己掙點面子了,替漢朝說句好話是絕對不可能的。南宋雖然與漢朝無甚瓜葛,也不會去大張旗鼓的歌頌大漢,那不是扇自己的臉嗎?至於廣大人民群眾,肯定還是一樣,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他們多麼渴望能回到煌煌烈烈的大漢時代,能熱血澎湃的聽到一句“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可現實南宋王朝的熊樣,留給百姓的除了鬱悶,憂憤,還有什麼呢?大詩人陸游就是被氣死的。
漢朝之後無論哪個朝代絕大多數的族群都認同自己是漢人,漢人的名稱從漢朝而來,因此漢朝對中國的意義又便不只是一個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將各種不同來源、背景的華人融鑄成一個大 家共有的身份認同。為什麼別的朝代不能做到這一點,以至於兩千多年來華人還一直 稱自己為漢人?
這在於,漢人不是一個族群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化群的意義,漢人和歐洲族群的概念 是相當不一樣的,猶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種族、血統來界定,而漢人卻是以 文化來定義的,所以才能一直維持到今天。
從劉邦到呂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動盪不安尚未融鑄成一個具體的朝代。直到漢 武帝時期,才顯現漢朝之所以為漢朝的特點。
首先是政權的整合。政權從一個武裝集團共有逐漸轉變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漢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擔任,非侯不能擔任丞相,非軍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硐才能 封侯。後來轉變成公孫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漢朝的察舉制度使全國的人才進用到中央,也使全華人才分散到各地擔任統治工作。 每個郡都有一定的配顧,每個地區的人皆可加入國家的統治集團。察舉制度的建立,打下 了政治統治集團的基礎。這個制度開啟了中國科舉制度幾千年的傳統,使漢朝從封閉的 功臣集團統治轉變為全國各地的精英共同統治的局面。
其次是經濟網路的整合。在戰國時代,中國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城市化,商業活動非 常活躍,各地有各地的貨幣,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產、風俗習慣,所以各地的市場也沒有真 正被整合為一個市場,產品在城市生產。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生產單位,手工業在知坊裡 進行,不在農村,自己銷、自己運,並沒有被整合為共同的市場。
漢武帝時代,因連年對外戰爭,須徵收大量稅收。為汸止逃漏稅,漢朝採取了最嚴酷 的徵收辦法,密告逃稅者可得到沒收財產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國告密成風。這就破壞了工商業機制,故生產事業只好轉入農村。
在農村生產須有集散功能,因為農村工業產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機制可以形成全國性 的經濟網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織成了全國經濟交換網,這使得中國經濟被整合為一, 直到19世紀40年代海運通行以前,中國的經濟網路是國家得以統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透過察舉制度,各地精英都彙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學校。 在漢成帝時,博士弟子約有3萬人。在中國統一尚表完成時,有喳學者已經在做文上的 整合,如呂不韋編《呂氏春秋》,淮南王劉安編《淮南子},董仲舒編《春秋繁露》,司馬遷作整 體歷史的構建工作……這些成果共同構成了跨時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三個層面兼括並至、無所不包的大系統才使得漢朝文化能夠 相容幷蓄,各地不同的人群願意留在這個大系統中,也使得幾千年來華人一直以漢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