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5年,隨著歐洲戰事進入最後階段,以及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勝利,美國高層也在考慮如何對日本本土的進攻,但日軍的負隅頑抗,讓他們很悲觀的認為,進攻會造成100萬美軍的傷亡,並需要至少一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結束戰爭。

    為此,雅爾塔會議上,美國不惜出賣中國的利益,換取蘇聯對日本宣戰的承諾。會議結束不久,尼米茲發起了硫磺島戰役,原本計劃打5天的戰役,結果打了一個多月。而沒有戰鬥任務的麥克阿瑟在幹什麼呢?他還能獲得更大的榮譽嗎?

    不安分的麥克阿瑟,違命為戰友們報仇。

    儘管盟軍解放了馬尼拉,但山下奉文指揮殘餘的17萬日軍,退守呂宋島上3個山區負隅頑抗。按照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示,解放其他島嶼的行動交由菲律賓游擊隊,西南太平洋戰區所屬部隊進行休整、待命,這讓麥克阿瑟不以為然。

    特別是在解放馬尼拉後,他親眼看到戰友成為戰俘後,被日軍折磨得骨瘦如柴、衣衫襤褸,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活到戰爭結束。如果說麥克阿瑟打回菲律賓,可以說是“一雪前恥”,但戰友的仇誰報?他決定消滅殘餘日軍,告慰巴丹亡靈。

    於是,他自作主張,命令部隊擴大戰果,解放每一個島嶼,消滅最後一名日軍。麥克阿瑟所屬部隊開始向棉蘭老島、巴西蘭島等島嶼,先後進行了38次登陸作戰。在兩個月內,除棉蘭老島若干據點外,菲律賓各島嶼基本被解放。

    對於頑固的日軍,麥克阿瑟根本不給其投降的機會,直接用猛烈的炮火壓制,甚至以推土機和坦克開道,將他們封死在堅固的工事裡,一點一點地將日軍消滅掉。當然,此時的日本大本營早將注意力放在了本土,這些日軍只能自生自滅。

    菲律賓戰役一直進行了好幾個月,尤其是棉蘭老島的守軍,盟軍傷亡比較大,但日軍更是傷亡慘重。在盟軍不斷地打壓下,日軍大部分逃進了山區,又在盟軍和菲律賓游擊隊的封鎖下,大都死於飢餓和疾病,只有極少的人堅持到戰爭結束。

    整個戰役,日軍被擊斃40餘萬人,而盟軍只有6萬人傷亡,其中陣亡1.4萬人,陣亡比達到了30:1。麥克阿瑟用近乎“趕盡殺絕”的方式,表達了對日軍的痛恨,以及為飽受摧殘的戰俘們報仇。儘管違命,但參謀長聯席會議似乎默認了他的行動。

    此時,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考慮。

    1945年4月,隨著戰事的進展,對日作戰的目標越來越少,維持現狀顯然不可取,那麼統一指揮成了最大的問題,特別是對日本本土的進攻,在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之間,必須挑選一人擔任戰役總指揮,但陸、海兩軍種的矛盾,讓他們頭疼。

    羅斯福選擇一個折中的方法,麥克阿瑟指揮太平洋戰場上,所有的地面部隊和航空兵部隊,尼米茲則指揮所有的海軍部隊,也就是說,參謀長聯席會議接管了戰役的指揮權,他們二人誰也沒有當上總指揮。當然,介於各自戰鬥沒有結束,移交工作慢慢進行。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很快發現這個模式的弊端。因為在任何一場奪島戰役中,海軍離不開陸軍,同樣陸軍也需要海軍的支援。雙方在交接中,都以容易造成戰場混亂為由,拒絕交出該屬於自己的部隊,雙方都無功而返。

    最後,不得不由兩個“大佬”親自出面解決。尼米茲前往馬尼拉與麥克阿瑟進行了2天的商談,雙方都能通情達理的交流,尤其是麥克阿瑟更是念念不忘,尼米茲曾經給予20艘航母的支援,幫其取得了菲律賓戰役的勝利,他做出了很大的讓步。

    兩人一致認為,在以後的戰役中,所有陸、海軍種在登陸前的戰鬥,由海軍統一指揮;登陸後,改由陸軍統一指揮。這麼做,不僅很好解決了政令統一的問題,而且充分考慮到雙方“感情”的因素。這一模式,在沖繩島戰役中得到了驗證。

    參戰兵力幾乎囊括了太平洋戰區的全部陸、海軍部隊,負責提供海空掩護任務的,由海軍第58特混編隊司令由米切爾中將指揮;負責運送登陸作戰部隊的,由海軍特納中將指揮;地面作戰部隊,則全部由陸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指揮。

    戰役發起後,劃分的部隊各司其職,步驟明確、銜接到位。儘管沖繩島戰役,盟軍損失慘重,但不能掩蓋這種指揮作戰模式的優越性。就在麥克阿瑟準備指揮地面部隊登陸日本本土的時候,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日本宣佈投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幹倘買無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