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434657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說白了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抗擊洪水,但是這項工程他做了九年卻一直不成功,最後鯀被放逐羽山而死。

    後來等舜帝繼位以後,便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大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蹟。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有時間去愛撫,可以說是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但是,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大禹治水”到底治的是哪裡的水呢?

    在歷史資料中曾記載,“大禹治水”是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冀、青、徐、兗、揚、梁、豫、雍、荊,然後分割槽域進行治理。

    但很多人對此覺得有疑問,似有誇大之處。他們認為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那又如何劃天下為九州呢?

    並且根據傳說,大禹吸取了父親治水的教訓,改堵截的辦法為疏導,有阻擋洪水流向的地方,大禹就想辦法給它開闢出一條水路來,讓洪水可以順流而下,不至於氾濫成災。而鑿開的這條水路便是在一個叫龍門的地方。

    而這個龍門現在是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由於這裡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麼大的工程。

    別急,還有傳說,據說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其實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

    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

    《孟子·滕文公》中也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大家都知道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而據《史記》中的記載,大禹治水共疏導了九條河流,弱水疏導至沙漠地帶,將黃河疏導過龍門山,最後流入大海,將漢水向南疏導注入長江,開通汶山疏導長江,疏導沇水進黃河,疏導淮水入大海,渭水進黃河,洛河進黃河。由此史料記載再加上今天的地理知識可知,大禹當年治理的水域分別為黃河、長江、淮河和注入沙漠之中的弱水。

    在《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的故事中曾提到,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共工的手下相柳。大禹斬殺了相柳,但是,相柳的血液有毒,流過的地方就會散發惡臭,植物都無法生長。大禹想用泥土覆蓋血跡,覆蓋了三次才遮住血液。這個地方被稱為眾帝臺。《山海經·大荒北經》中還記載,眾帝臺的位置在崑崙之北。

    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大禹治水到底發生在哪裡,只需要找到崑崙山、眾帝臺和相柳死地就可以了。那這三個地方到底在哪呢?

    著名的學者宮玉海教授根據他自己的研究提出,大禹治水其實發生在非洲。因為這三個地方都在非洲。《山海經》記載的崑崙山經過宮玉海教授的研究發現其實是非洲的肯亞,昆和肯發音差不多,侖和land發音差不多,land和尼亞意思相同。而且各種定位都符合,周邊有乞力馬扎羅山對應炎火山,東非大裂谷對應弱水之淵。肯亞的北方是什麼地方呢?埃及!

    《山海經》記載的眾帝臺很可能就是埃及金字塔,金字塔裡儲存的是歷代埃及法老的遺體,可不就是眾帝嗎?至於相柳的死地,血液讓土壤寸草不生,不就是說的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嗎?因此,宮玉海教授提出的最奇特說法就是大禹治水其實是在非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0後,80後過年時的壓歲錢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