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夜為白天披上被毯
-
2 # 探尋歷史奧秘
歷史上宦官專權的時代有三個,分別是東漢末年、唐朝中晚期和明朝,其中唐中晚期宦官專權與漢明時期的宦官專權有兩點不同之處:
第一:形成原因不同
唐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急於解決藩鎮而朝中多無能之臣,不得以用宦官。自安史之亂後,宦官的權力變大,李輔國扶肅宗即位並掌管禁軍,開唐宦官專權之先河。唐德宗時,藩鎮問題急須解決,藩鎮節度使割據地方,朝廷無力制止,朝中文臣無能為力,後來涇原兵變之時宦官霍仙鳴、竇文場等人一路護送德宗逃至奉天,徳宗於是決定將神策軍交由宦官管理,自此之後,宦官專權一發不可收拾。
東漢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利用宦官對抗外戚,導致宦官權力過大。東漢時,外戚十分猖狂,把握朝政,對皇帝威脅很大,皇帝無法信任群臣,只好依靠太監來翻盤:東帝和帝年少登基,竇氏專權,竇太后與竇憲把控朝政,和帝聯和宦官中常侍鄭眾將竇氏剷除,竇憲等被賜自盡,鄭眾破例被封為剿鄉侯,宦官得勢開始。恆帝時,又有外戚梁氏專權,大將軍梁冀飛揚跋扈,毒死了質帝。恆帝只好與唐衡、單超、左倌、徐璜和具瑗這五個宦官共同除掉了梁冀,不料按下葫蘆起了瓢,因謀洙梁冀有功被封的宦官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亦專權,自此宦官專權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壓垮了東漢王朝。
明朝宦官專權是因為內閣權力過大,皇帝用宦官來以制衡內閣,由於皇帝太懶,導致宦官權力過大。朱元璋當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取消了宰相這一職位,一切事由皆由自己來決斷,可皇帝畢竟精力有限,沒辦法只好成立內閣。內閣負責檢視奏章,並寫出處理意見,與奏章一同交與皇帝,稱“票擬”,皇帝看後用紅筆寫出最終意見,稱“批紅”。明朝後來的皇帝懶政,使內閣權力過大。為了制衡內閣,皇帝們就任命司禮監太監代皇帝批紅,明朝有名的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鬱曾是司禮監主管。但司禮監只有部分執行權,所以太監有多大權力取決於皇帝有多懶,這比東漢和唐朝強多了。
第二:宦官權力大小不同
東漢、唐和明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也是唯一一個宦官掌軍權的時期,由於手中有神策軍,唐朝宦官勢力非常恐怖,甚至連皇帝都得聽他們的,皇帝的廢立都由他們決定。唐憲宗之後的八位皇帝中有七位是被宦官扶上皇位的,可以說要想當皇帝,還得有太監的支援,這是很荒謬的事。唐文宗曾試圖與宦官抗衡,失敗後,被宦官軟禁,最後抑鬱而終。可見唐中後期宦官權力有多麼大。
而東漢末年的宦官權力雖大,但是軍權並不在其手中,皇帝廢立也不聽他們的,危害比唐中後期要小些,但是東漢末年朝中大小官職皆由宦官黨羽擔任,朝政日趨黑暗,當時人稱:“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再加上有外戚制衡,宦官的權力進一步削弱,不像唐朝中晚期宦官連天敵都沒有。
明朝太監實際為皇帝家奴,是皇帝為了制衡內閣與群臣的工具,所以明朝的太監依附是皇權,雖然作惡多端但是不足以威脅皇權,從崇禎即位後便能迅速除掉魏忠賢就可以看出一二,最後連崇偵都後悔殺魏忠賢了“亡我東林黨”。
-
3 # 冷自泉7880
區別很大。唐代宦官干政是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的。他們掌握了中央軍也就是神策軍的軍權,因此能夠廢立皇帝。唐代十個皇帝中只有兩個皇帝不是宦官所立,其權力之大無與倫比。明朝不一樣。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附屬物。皇帝寵信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有權,不寵信的時候狗都不如。所以像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但崇禎剛上臺就能輕鬆滅了他。劉瑾號稱立地皇帝,但明武宗前天說要殺他,第二天就把他殺了。權勢地位與唐朝的宦官完全沒法比。
回覆列表
首先明朝末年先後設有東廠,西廠以及錦衣衛,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正常官僚機構的束縛,是皇帝制衡文官集團的籌碼。但明朝的宦官權利是依附於皇權的。明朝太監手裡掌握了一項權利,當皇帝不想處理政務的時候,就由太監進行決斷,所以說太監是依附於皇帝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崇禎一上任就可以將魏忠賢連根拔起。
而唐末年設立了蕃鎮,而蕃鎮節度使又經常造反,皇帝就設立了神策軍,但神策軍又不知道讓誰來統領,因為連年戰亂,皇帝誰都信不過,就只有太監了,所以就讓太監掌管神策軍,這下就完蛋了,太監手裡有了兵權,又靠近皇帝,皇帝管不了他,所以唐朝末年太監可以頻繁的廢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