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啊偉不再笑
-
2 # 影視控
新時代的大幕開啟,神奇女俠將如何拯救世界,這就是《神奇女俠1984》。
作為2020年DC為我們帶來的超級英雄大製作電影,究竟能否延續上一部的驚險和刺激,給我們帶來超同尋常之感呢?
本片延續的是第一部《神奇女俠》的時間線,第一部之中,為我們刻畫了戴安娜和史蒂夫之間的感情,也讓我們見證了神奇女俠這個女性超級英雄的成長史,電影中大場面的動作戲,稱得上是一流。而第二部,沒有辜負觀眾們的期待,依舊讓人震撼,讓人著迷。
電影的時間線延續第一部的一戰結束,現今已經是80年代,而我們的神奇女俠戴安娜則在自然博物館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一塊能夠實現人所有願望的寶石的出現,讓這個世界陷入了一場驚天的危難之中。兩位神奇女俠的死敵出現,一方是對戴安娜心生恨意的豹女,另一方則是擁有改變世界力量的麥克斯·洛德,二人聯手將讓這場災難走向何方呢?心愛男人史蒂夫的復活,他又能否與戴安娜,求得一份美滿的未來呢?
《神奇女俠》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大多數人所期待的都是激烈的打鬥場面,很多時候好萊塢的電影,當故事情節成為硬傷,打鬥場面能夠為此加分不少。
電影中,影片中戴安娜在天堂島的那一場闖關訓練堪稱全片最出彩的部分,最終戴安娜與豹女,麥克斯·洛德的打鬥,讓人腎上腺素暴跳,觀眾感受到了打鬥的刺激和高燃,心潮澎湃。
麥克斯·洛德,作為電影最大的反派。
在漫畫設定中,這個人物極其富有能力,有著悲慘被侮辱的童年,曾經遭受欺凌史,內心渴望強大,致使他在得到寶石之際,許願居然是化身為寶石,他希望藉著這個寶石,為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然而慾望是會生長得,不久世界就陷入了一場混亂之中,他則將世間的一切事物玩弄於股掌之中。
以反派的設定來看,這樣的願望和做法,本並無問題。問題出現便在於,麥克斯·洛德,被打敗並非是因為神奇女俠戴安娜的能力,而是看到兒子一人無依無靠,方寸大亂。導演這樣的設定,也是為了讓人們覺得,反派不僅只有狠辣的一面,他也是普通人,也有著柔軟的內心。
第一部之中,神奇女俠戴安娜的成長是經歷了三個階段,剛剛出島之際信奉人性本善,到人類戰爭洗禮後,認為努力無法拯救人類,最終相信愛可以戰勝一切。這種細節上的刻畫,讓戴安娜形象非常豐滿。
《神奇女俠1984》中,我們看到戴安娜的成長,史蒂夫又一次充當的引領和指導的角色。
戴安娜,作為一個女性超級英雄,DC徹底採取了與男性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截然不同的做法。史蒂夫,這個人物的存在,與其說是戴安娜最愛的男人,不如說,這個角色承載著戴安娜的成長輔助的能量,讓戴安娜更加人性化,更加的富有感情,從而讓主角經歷更多成長和得更好,戴安娜透過這段感情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英雄之路。
為了更多的人民,戴安娜捨棄的是男友史蒂夫,拯救的是世界,小我和大我之間,戴安娜選擇了大我。同時電影也傳達了,人會為所許下的願望,付出代價。
回覆列表
不好,很不好。
首先明確一點,我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是對豹女的刻畫,總體值得一看。
打鬥也好,男主戲份也好,在我這裡都是加分項,我不服別人拿這兩點吐槽。
但這部電影註定評分不會太高。
就我個人而言,不能給出高分的最大原因是前後邏輯矛盾。
影片的關鍵道具是許願石。
它可以實現任何人的任何願望,是人類通往慾望的捷徑。
這和電影一開頭,戴安娜妄圖作弊,走捷徑贏得比賽,是對應的。
安提俄珀教育戴安娜,走捷徑得來的勝利是假象,是謊言,即使獲得了勝利,卻也失去了戰士應有的品行。
電影的高潮部分是要與之對應的。
戴安娜承接安提俄珀的角色,教育世人,捷徑是一條更糟糕的路,慾望和代價是等價的。
可是影片最後,戴安娜靠嘴炮說服世人放棄願望,理由居然是“這個世界原本已經非常美好了。”
我信你個鬼。
更難以信服的是,全世界人民居然就信了,放棄了自己的願望。
這段劇情不僅假大空,還讓電影一開場那麼好的片段變成了純粹秀特效的廢戲。
編劇,告訴你,什麼是真實的人性。
真實的人性是:
即便世界因為人類的願望,變得更糟糕,nobody cares,人類只會繼續許願,來彌補上一個願望造成的bug,如此無限迴圈,直至毀滅。
內卷就是這麼捲上來的。
戴安娜不是不可以靠說教拯救世人,關鍵你得說到點子上。
戴安娜,你要告訴大家的,不是這個世界原本很美好,而是告訴大家:
“傻逼,哦不,親愛的人類啊,你們許的願望不是免費的,都是有代價的,最終你們自己捲起來,倒是養肥了那個資本家。”
世人喜歡白嫖,不喜歡有代價的獲得,更不喜歡失去,最不喜歡被別人白嫖。
戴安娜一旦把這個道理說明白,邏輯就順暢多了。
與此同時,神更加認清了世人的本性,可她依舊願意為史蒂夫,繼續擁抱這個世界的美好,主題昇華。
可惜編劇不實在。
我不信她不懂這個道理,但她就是不想好好挖掘這個原本可以更好的故事。
可我為什麼還是想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
因為豹女芭芭拉啊。
她就是芸芸眾生最典型的代表,自卑、平凡、小透明,又渴望擁有一點不凡的人生,具備一些魅力。
許願石是她發現的新規則,一條新出路,這給了她重生的機會。
她原本只是付出了一部分代價,換取了她想要的,並未徹底失衡失控。
可麥克斯韋獨享了這種規則,甚至成為了規則本身,並且他巧妙地利用這種規則,轉移了代價,既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又可以讓別人承擔代價。
這是什麼行為?
資本家行為,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我們的工作、我們的金錢、我們的資源,都被資本家玩弄於鼓掌。
可當資本家成為規則本身之後,我們就不得不遵守它,甚至維護它。
你不按遊戲規則來玩,你會失去更多。
有一個小細節,戴安娜就看到芭芭拉變成醜陋的豹女後,嚇一跳說,“你都幹了什麼。”
芭芭拉說,“即便我變成了這樣,我不要失去神力。”
這個“即便”用得很微妙,說明芭芭拉也不喜歡自己丑陋的樣子,可那是麥克斯韋給她的。
(注意影片臺詞,芭芭拉變成豹女不是她許的願,而是麥克斯韋用別人的願望換來的。)
芭芭拉為什麼要幫助麥克斯韋,不是麥克斯韋可以給他帶來什麼,而是他的失敗/破產,會讓芭芭拉失去更多。
比起獲得,人們更害怕失去。
芭芭拉最後成為了豹女,“資本家”賦予了她原本她擁有的“資源”,她也不知不覺間淪為了“社畜”,為規則打工。
多麼諷刺。
更諷刺的是,這樣的解讀甚至不是電影主創的本意,可事情就是會這麼發展。
電影或許不值得,但豹女值得。
她是全片最real的人,也是唯一沒有主動放棄願望的人,就是不知道她最後是否還保有能力。
我個人猜測,她的能力沒有消失。
我希望這個角色如果以後還能出現,請編劇好好挖掘她,別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