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交大黎荔

    記得周作人說過:“文學方面的興衰,總和政治情形的好壞相反揹著的”。國家不統一,沒有強力政府,綱常絮亂,文壇上人各“言志”,有思考和說話的自由,文學就有繁榮的春天。相反地,在太平盛世,統治者有精力來管文化,思想定於一軌,文學進入“載道”的路子,便進入了蕭條的秋天。"

  • 2 # 平度母嬰坊

    看看民國就明白了,天下那麼亂,文化界卻出現了那麼多的大師級的人物,為何?因為當政權面臨存亡挑戰的時候是沒有心思來干預文化領域的,沒有了天花板的限制,文人的創作思路就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自然更容易創作出精品,佳品!

    相反在大一統的太平盛世,政權出於掌控輿論的立場會過多的干預文化領域,提出各種“主旋律”,“正能量”等條條框框,無形中限制了文人的創作思路,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話不能亂說,文章更不能亂寫,否則秦始皇也不用焚書坑儒了!

  • 3 # 蜜蜂文學

    我覺得是屬於那個時候的社會特性決定的,從我們平時知道的唐朝女子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唐朝是一個很開放的朝代,也是一個追求浪漫的朝代。李白要高力士給他脫靴,玄宗也允許了,這說明玄宗本身是一個惜才的人,從玄宗身上就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風氣,對文人總是多一分容忍,唐朝的皇帝多半都大氣,那政策民風自然也就大氣,在這樣開放大氣,浪漫的朝代裡,詩歌能鼎盛是可想而知的。

    唐朝又極重詩才

    嚴羽的《滄浪詩話》曰:“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雖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開科取士, 第一場既考詩賦,考五言排律,每詩要求 12 句, 太宗開[文學館]「弘文館」以徵文人.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唐代的統治者之好詩詞歌賦, 猶甚往朝. 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 錄入四萬八千九百餘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並序》列位卷首.而後的高宗,則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對此十分重視. 不僅如此,王室成員中的後宮佳麗,公主王孫,能言詩的也不在少數, 他們所起的引領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

    第四、寬鬆的政治政策

    唐代實行的寬鬆政治政策, 也對唐代古詩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統治者所實行的儒釋道並存、廣開言路、經詩賦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詩繁榮的又一社會原因.。

    第五、唐皇帝重視詩,更重視詩人

    很少廣興文字獄而聳人聽聞. 太宗有《望送魏徵葬》,玄宗有《送賀知章歸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連犯了死罪的詩人照樣為他們編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寬容,歷代少有. 唐代詠史詩、諷喻詩,直露且鋒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貶的蘇東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誅族慘案, 唐代的詩人是很幸運的. 他們的君王既不特別神經過敏, 也不過於疑神疑鬼, 否則以當時的文風, 十有八九是要殺頭的。

    綜上所述或許詩詞盛行是唐朝經濟文化政治發展良好的大勢所趨,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所以就算唐朝沒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詩詞得意繼續發展。

  • 4 # 費玉山

    詩人風範勢恢宏,

    才子揮豪訴情衷。

    秉筆直書當日事,

    皇家大氣可相容。

  • 5 # 網暈者

    杜少陵有詩云: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還有,詞帝李煜的詞堪稱一流,無一闋不工,然而他亡國後的詞比做皇帝時寫的風流豔詞不知要高多少,不僅僅在思想認識高度上,在藝術表現力上也是如此-----直透人心憾動神經。

  • 6 # 梅山425

    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歷史的車輪 ,不會被螳臂擋住,詩人寫的是社會的真實,任何時候,任何處境都能抒發自己的感懷,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懷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反應在戰爭年月悲涼氣氛。“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從襄陽向洛陽“,反映詩人杜甫在收復薊北後的喜悅心情。因此文化是反映社會現實的,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南唐衰亡了,總有另一個社會更替,文化將有新的起點,詩人則有新詩可寫,以此類推,層出不窮發展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4格和電影放映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