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君

    餘嘗讀史記,每讀至欣然處,心中大快,又附卷嘆息,感慨不能與古人徹夜長談,引為憾事,久久不能釋懷。昔者司馬子長著史記,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轉念一想,司馬子長行萬里路,落筆才有千鈞之力,後生小子,只能拾人牙慧,讀之可矣。詩經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中華之有禮儀文明,始於孔子,垂世三千餘年,歷久彌新,愈加光彩。孔子在世時,子路哂笑曰:喪家犬。及子路歿,孔子大呼:天喪予!終生不食肉醬。子路之死,非必死,而禮儀之所在,道義之所在,一死而天下震動,非為利,非為名,則行事為後世之楷模。

    夫一國、一族、一企業、一家之發展,皆禮儀之為根基,非一人而能為也。日本自幕府時代起,國家漸趨於同一,表面雖為武力,而深層則為禮儀,幕府德川氏,印行孔子家語,延聘宋明理學大儒林羅山總覽全國教育之責。德川三百年儒家禮儀之教誨,滋養整個社會,明治維新之根基皆埋根於此時也。

    幕府德川氏之倡導儒學,四點最為重要。

    第一,國民之自覺性。一國之國民,沐浴儒家之教誨,將國民固有精神系之於血緣之形態,在精神上將國民團結在一起,精神之挺立,卓然崛起於世界。

    第二,經世致用。儒家積極入世之觀念,推動整個社會之發展,人才致力於國家建設,不談人生之虛無。而武士也從快意恩仇之中解脫出來,成為民族之保護者。明治維新之元勳,伊藤博文等人,深受儒家之影響。

    第三,提升國民之文化水平。宋明理學紹先秦之儒家講學的風氣,推而廣之。於是日本講學之風大開,一知名學者,座下弟子多達數千,開啟平民之智慧,陶冶世俗風氣,一國國民智力水平提升,社會必然向文明發展。

    第四,相容幷蓄。清朝張之洞置身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之時,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儒家的思想不排斥其他思想,所以西學能夠在日本紮根,和儒家的相容幷蓄有莫大關係。

    中國之白話文運動,肇始於清末,五四為高峰。百餘年後,吾輩審視前人之行為,雖有誤入歧途者,但觀其初衷,皆為救國家於危難之間。

    當一切傳統變成眾矢之的,被人拋諸於腦後,沐浴歐風美雨之人,總有一群人為傳統留下火種。陳寅恪一生遊學世界,終以儒學為立身之本,並留下遺囑:書籍版權之限之內,務必繁體豎排;錢穆一生為故國招魂,其飽含深情寫成國史大綱,字字皆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錢鍾書晚年著成管錐編,一片對傳統文化之愛。

    先賢為後人留下無盡之寶藏,只為後人能夠領略中國精神之瑰寶,於己又有何利哉!

    三千餘年前,孟子寫下了著名的義利之辨;兩千餘年前,董仲舒寫下: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千餘年前,張載寫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百餘年前,譚嗣同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一代有一代之思想紐帶,但中華文化之主軸橫穿文化之命脈,永遠流淌於人民之血液中。

    今日之人民,遠離饑荒,遠離戰亂,先賢為之奮鬥之目標業已達成。但傳統之文化美德依舊在繼續傳承。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儒家追求之最高理想,終身學習,緊跟時代步伐,不至於被社會落下;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豈不快哉;與人為善,不患人不知己,涵養之所在也。

    中國文化自先秦開始孔開始到今天,薪火相傳,經歷過多少朝代,不論是異族侵略,還是文化入侵,中國這個大熔爐都吸收了它的優點,然後剔除它的糟粕,繼續在文化之中存活,並且延綿不絕。

    放眼全球,擁有燦爛文明,擁有沒有斷層文化的國度只有我們,我們沒有因此而自大,因為先賢已經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文化之滋養都是潤物無聲。

    國之強大,在於文化;家之強大,在於美德;企業之強大,在於員工之忠誠;人之強大,在於奮鬥。

    而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 2 # 過往雲煙215733021

    你的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好呢?首先對這個問題,是屬考我呢還是求知是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真正的修道之人,須自知,自省,從而自悟,忌賣弄,可以肯定的是,你是個對古文有獨到見解能力的人,如求知,我的解釋為,大道至簡四字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15萬預算,領克01和名爵HS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