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1970年代西方石油危機的教訓 應對短缺 美國有7億桶戰略儲備油
NASA釋出的照片顯示沙特石油設施遭襲後冒出滾滾濃煙
沙特的兩處主要石油設施在9月14日遭受葉門胡塞武裝無人機攻擊,國際原油價格應聲飆升,全球市場一片驚慌。但美國卻似乎不慌不忙,總統特朗普第一時間發推說,必要時可以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來保證市場供應。
美國對石油供應出現可能的危機表現淡定的原因是,在其南方漫長的墨西哥灣沿岸海岸線下面深埋著巨大的儲存量。這裡藏有4個外觀平淡無奇的安全儲存點,它們透過深入挖掘地下岩層內的60個岩鹽洞穴,構成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並在堅不可摧的地下設施內儲存著將7億桶原油。
因為石油資源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戰略資源,而且越是大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對於石油的需求量越大。因而為因應非常事態或戰時之需,現在,有更多的大國正在耗費巨資興建類似美國的那種戰略石油儲存設施,從北美到亞洲和歐洲,依據當地地理條件,全球分佈著很多大型石油儲存設施,以確保石油命脈不會一時中斷。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鹽巖洞穴內的戰略儲備油
但與美國相比,其他一些大國因境內沒有天然的鹽巖洞穴,只能轉而採用造價更為高昂的地上儲油罐。而且這些儲油罐在Google Earth和衛星地圖上很容易辨識 ,只需尋找排列整齊的大號白色圓點即可,在安全防護上不如地下儲油可靠。
比如日本,就在地上建立的多個大型儲油罐中儲存了5億多桶石油。在該國的志布志市,還建有近海儲油設施。
國際能源組織(IEA)是一個負責管理各國石油儲備調撥的機構,IEA成員國的一個重要義務就是保持相當於90天進口量的儲備。
印度等國儘管並非國際能源組織會員國,但是近年來也不斷投入資金建設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
美國的地下戰備油儲存設施建於40年前,而華盛頓下決心要把開採出來的石油重新埋回到地底下,則是從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吸取的深刻教訓。
當時,中東國家為抗議美國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援以色列,阿拉伯各石油生產國聯手中斷了向西方的石油出口。由於在1970年代,整個世界都高度依賴於從中東進口石油,因此國際石油價格陡然飆升。全美的加油站不得不定量供應汽油,某些地方甚至完全斷絕了汽油供應。那一時期,美華人最擔心的是他們好不容易買回來的汽油會被人偷走,少數人開始持槍保衛自己的汽車油箱。
在這次石油危機之後幾年,美國政府便斥資著手於本土開建戰略石油儲備,並源源不斷的從中東運回海量原油將地下洞穴填滿。這樣,一旦在未來石油供應再次遭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華盛頓就可丟擲手中掌握的石油儲備以平抑石油價格、減輕全球能源市場的緊張和壓力。
從此,依靠規模宏大的戰略石油儲備,美國不僅能夠有效應對石油進口中斷造成的衝擊,並使其成為了在中東展開博弈時一個強有力的外交政策工具。
但是,這個手段在切實可行的同時也代價高昂,華盛頓每年用於維持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可能高達上億美元。 沙特阿美石油的大型儲油罐是大多數國家常見的儲油設施
在建成戰略石油儲備後,美國政府迅速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它的作用。例如,1990年代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中東的石油供應鏈突然被切斷,老布什政府立即啟動了戰備油供應;再如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時,在颶風登陸的24小時內,小布什政府就批准了聯邦相關各州緊急呼叫石油儲備的請求。
不過,目前隨著油頁岩開採技術的進步以及美國本土能源業的蓬勃發展,美國自己的石油生產已能確保自給並有多餘的可供出口。對是否還有必要保持如此巨大的戰略石油儲備?華盛頓已經有人提議,應該擇時徹底丟掉這個“大包袱”。 2014年美國政府責任署(Accountability Office)就曾說,這樣做可以降低油價、減輕美國消費者的負擔。
2017年,特朗普政府也認真考慮過是否要拋售一半戰略石油儲備,以幫助應付聯邦財政赤字。而在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美國曾於1997年出售2800萬桶原油,作為減少赤字的舉措之一。
但不管怎樣,石油對大國而言,在任何時刻都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興衰,可以這麼說:“要想成為一個現代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石油儲備。”
來自1970年代西方石油危機的教訓 應對短缺 美國有7億桶戰略儲備油
NASA釋出的照片顯示沙特石油設施遭襲後冒出滾滾濃煙
沙特的兩處主要石油設施在9月14日遭受葉門胡塞武裝無人機攻擊,國際原油價格應聲飆升,全球市場一片驚慌。但美國卻似乎不慌不忙,總統特朗普第一時間發推說,必要時可以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來保證市場供應。
美國對石油供應出現可能的危機表現淡定的原因是,在其南方漫長的墨西哥灣沿岸海岸線下面深埋著巨大的儲存量。這裡藏有4個外觀平淡無奇的安全儲存點,它們透過深入挖掘地下岩層內的60個岩鹽洞穴,構成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並在堅不可摧的地下設施內儲存著將7億桶原油。
因為石油資源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戰略資源,而且越是大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對於石油的需求量越大。因而為因應非常事態或戰時之需,現在,有更多的大國正在耗費巨資興建類似美國的那種戰略石油儲存設施,從北美到亞洲和歐洲,依據當地地理條件,全球分佈著很多大型石油儲存設施,以確保石油命脈不會一時中斷。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鹽巖洞穴內的戰略儲備油
但與美國相比,其他一些大國因境內沒有天然的鹽巖洞穴,只能轉而採用造價更為高昂的地上儲油罐。而且這些儲油罐在Google Earth和衛星地圖上很容易辨識 ,只需尋找排列整齊的大號白色圓點即可,在安全防護上不如地下儲油可靠。
比如日本,就在地上建立的多個大型儲油罐中儲存了5億多桶石油。在該國的志布志市,還建有近海儲油設施。
國際能源組織(IEA)是一個負責管理各國石油儲備調撥的機構,IEA成員國的一個重要義務就是保持相當於90天進口量的儲備。
印度等國儘管並非國際能源組織會員國,但是近年來也不斷投入資金建設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
美國的地下戰備油儲存設施建於40年前,而華盛頓下決心要把開採出來的石油重新埋回到地底下,則是從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吸取的深刻教訓。
當時,中東國家為抗議美國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援以色列,阿拉伯各石油生產國聯手中斷了向西方的石油出口。由於在1970年代,整個世界都高度依賴於從中東進口石油,因此國際石油價格陡然飆升。全美的加油站不得不定量供應汽油,某些地方甚至完全斷絕了汽油供應。那一時期,美華人最擔心的是他們好不容易買回來的汽油會被人偷走,少數人開始持槍保衛自己的汽車油箱。
在這次石油危機之後幾年,美國政府便斥資著手於本土開建戰略石油儲備,並源源不斷的從中東運回海量原油將地下洞穴填滿。這樣,一旦在未來石油供應再次遭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華盛頓就可丟擲手中掌握的石油儲備以平抑石油價格、減輕全球能源市場的緊張和壓力。
從此,依靠規模宏大的戰略石油儲備,美國不僅能夠有效應對石油進口中斷造成的衝擊,並使其成為了在中東展開博弈時一個強有力的外交政策工具。
但是,這個手段在切實可行的同時也代價高昂,華盛頓每年用於維持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可能高達上億美元。 沙特阿美石油的大型儲油罐是大多數國家常見的儲油設施
在建成戰略石油儲備後,美國政府迅速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它的作用。例如,1990年代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中東的石油供應鏈突然被切斷,老布什政府立即啟動了戰備油供應;再如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來襲時,在颶風登陸的24小時內,小布什政府就批准了聯邦相關各州緊急呼叫石油儲備的請求。
不過,目前隨著油頁岩開採技術的進步以及美國本土能源業的蓬勃發展,美國自己的石油生產已能確保自給並有多餘的可供出口。對是否還有必要保持如此巨大的戰略石油儲備?華盛頓已經有人提議,應該擇時徹底丟掉這個“大包袱”。 2014年美國政府責任署(Accountability Office)就曾說,這樣做可以降低油價、減輕美國消費者的負擔。
2017年,特朗普政府也認真考慮過是否要拋售一半戰略石油儲備,以幫助應付聯邦財政赤字。而在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美國曾於1997年出售2800萬桶原油,作為減少赤字的舉措之一。
但不管怎樣,石油對大國而言,在任何時刻都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興衰,可以這麼說:“要想成為一個現代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石油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