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經濟學角度、貨幣、貿易、時代背景分析當年“閉關鎖國”的原因。
5
回覆列表
  • 1 # Perfectmatch

    事實上,不論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清朝的閉關鎖國,其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閉”。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施行海禁政策,原因是倭寇猖獗。明朝真正實行海禁也只是在前期和中期。

    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實施海禁政策。嘉靖年間,倭患嚴重,明朝統治者認為“倭患起於市舶“,於是實行了更嚴厲的海禁政策。從這可以看出,明朝海禁的直接原因是防範倭寇。

    但即使是嘉靖年間,海禁也並不完全,禁止的只是民間的私自貿易,不允許私船下海貿易,所以與其說是海禁,倒不如說是船禁。

    再說清朝,清朝的封閉政策才叫閉關鎖國。

    當時,西方國家正大肆開闢世界市場的時候,而中國統治者卻認為這是其他國家的“朝貢”,貿易往往是以大量的寶物、白銀贈與外國使者,對於長期貿易則閉口不談,甚至拒絕,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無需與他國貿易”。

    於是開始了閉關鎖國,不與其他國家貿易。但是,即便如此,清朝仍然開放了個別貿易點,如廣州十三行,長期與中國貿易的國家也有數個,例如“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以及臨近的日本。

    其實,封鎖對外貿易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對商品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方面,存在抵制。

    自然經濟具有極強的頑固性,即使是鴉片戰爭之後被迫開闢了貿易港口,強烈的經濟衝擊依然沒有將自然經濟立即瓦解,直到內地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自然經濟才慢慢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準曲線繪製時應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