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貓式育娃

    般若心經的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心經的解釋: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淨。於是自覺而覺地,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

    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汙染,也便無所謂清淨,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

    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槃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

    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麼也不會得到。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由於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痴迷的慾望。

    因此而最終達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於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詞彙詳解: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淨,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複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擴充套件資料: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瞭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豬俠第一部的開頭曲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