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它能使文章活潑生動,給靜態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靈活現,直觀形象地給讀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動靜結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要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擴充套件資料:
①化動為靜,以靜寫動就是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象並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將流動的水當作靜止的布,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②化靜為動,以動寫靜就是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象並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個“送”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
④以動襯靜即透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賈島《題李凝幽居》全詩所繪景緻十分幽靜,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動感十足。有動作有聲音,以動襯靜,以響襯靜,在月夜寂靜之境中,一陣“敲”來,反而更顯的環境寂靜,更精確地描繪出了詩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則是以響襯靜的典範。
⑤以靜襯動 即透過描寫、渲染靜態,反襯動態,突出動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唐·李頎《琴歌》一詩中:“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這是寫聽彈琴時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聽覺來寫,以靜襯動,而下句說繁星在聽琴聲時都悄悄隱去,足見聽琴者早已陶醉在音樂美中,時間的推移之感被忘卻得無影無蹤。
⑥以動襯動就是用運動的事物來襯運動的事物(包括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如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動的,山是靜的,而作者卻反轉過來,賦予山以運動,讓群山在眼前飛馳,看眾嶺在身後驚奔,全詩呈現出一種輕快而壯美的律動。
⑦動靜互襯就是即描寫運動的事物又描寫靜止的事物,使一者襯托另一者。
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它能使文章活潑生動,給靜態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靈活現,直觀形象地給讀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動靜結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要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擴充套件資料:
①化動為靜,以靜寫動就是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象並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將流動的水當作靜止的布,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②化靜為動,以動寫靜就是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象並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個“送”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
④以動襯靜即透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賈島《題李凝幽居》全詩所繪景緻十分幽靜,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動感十足。有動作有聲音,以動襯靜,以響襯靜,在月夜寂靜之境中,一陣“敲”來,反而更顯的環境寂靜,更精確地描繪出了詩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則是以響襯靜的典範。
⑤以靜襯動 即透過描寫、渲染靜態,反襯動態,突出動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唐·李頎《琴歌》一詩中:“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這是寫聽彈琴時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聽覺來寫,以靜襯動,而下句說繁星在聽琴聲時都悄悄隱去,足見聽琴者早已陶醉在音樂美中,時間的推移之感被忘卻得無影無蹤。
⑥以動襯動就是用運動的事物來襯運動的事物(包括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如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動的,山是靜的,而作者卻反轉過來,賦予山以運動,讓群山在眼前飛馳,看眾嶺在身後驚奔,全詩呈現出一種輕快而壯美的律動。
⑦動靜互襯就是即描寫運動的事物又描寫靜止的事物,使一者襯托另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