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好日子我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唐代: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譯文: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兩漢:司馬遷《孔子世家贊》

    譯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車子、衣服和禮器,許多儒生在他家裡按時演習禮儀。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唐代:杜甫《百憂集行》

    譯文:只有痴兒幼稚無知,飢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唐代:杜甫《望嶽三首·其三》

    譯文:傳說南嶽有朱雀,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就有為嶽分上下之禮。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唐代: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譯文:“少君”把我帶到了玉壇之上,遠遠地施禮請仙人相見。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唐代:王昌齡《塞下曲四首》

    譯文: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徵,沿途州縣皆出城迎送。

    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先秦:佚名《周頌·豐年》

    譯文:配合祭典很適當,普降福祿多吉祥。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唐代:杜甫《憶昔二首》

    譯文: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譯文:裴使君把我當徐孺子那樣對待禮遇有加,我應和著裴使君就像應和著謝宣城。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唐代:王績《贈程處士》

    譯文:禮樂拘禁住了姬旦,詩書束縛住了孔丘。

  • 2 # 範閒不是我

     所謂“禮不下庶人”,並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於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於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於寢.孔子(見孔丘)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於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徵之”.孔子時代已是如此,後世就更無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雲:“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見禮是封建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的重要工具.“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儒家認為推行禮治即是為政.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國之命在禮”.從這些話裡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係,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記》雲: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鬱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讚歎不已,宣稱“吾從周”.周人本以“尊禮”著稱,到了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封建等級制度破壞,統治階級內部對於禮任意僭用,禮崩樂壞,所以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但由於周代禮制深入人心,仍為士大夫所向往,力圖予以恢復.春秋時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遊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並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禮的本質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徵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係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包、半包和全包分別是什麼?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