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678684403

    潮汕習俗和節日除去春節、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漢共同的節日外,潮汕畲民有一些特殊的節日。例如農曆十月十四(五的神農節,畲民又稱“五穀母生”節。這一節日一直到今天,仍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泛流行。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備好粿品祭神農,粿品均染上紅色,做成尖擔形或雞、鵝、鴨形,以兆來年豐收。這一節日習俗是創自畲民而流行於潮汕漢民之中的。

    陳訓先 饒宗頤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學”———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鄭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現象和整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畲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於史冊。陳元光開闢漳州,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畲民結不解緣。華南畲民分佈,據專家調查,皖、浙、贛、粵、閩五省,畲族儲存了不少祖圖和族譜,無不記載著他們始祖盤瓠的傳說和盤王祖墳的地點均在饒平的鳳凰山,換句話說,鳳凰山是該族祖先策源地。”由此可見,畲族文化與潮汕文化的關係歷史上就是極其密切的。

    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來的歌謠,統稱為“畲歌”。“畲歌”的涵義,其實就等同於“潮州歌”。其一般格式為七言一句,四句為一“條”首,每條成一個樂段,亦即一個叶韻單位。這一格式完全被今天的“潮州歌冊”採用。 根據調查材料,在非常古老的時候,畲族就有規模盛大的“盤詩會”風俗。

    今天的潮汕農村中還有“鬥歌”的遺風。鬥歌的序歌部分都是這樣幾句:“畲歌畲哩哩,欲唱畲歌行磨邊(意為“靠近來”);一千八百哩來鬥。一百幾十勿磨邊。”或者:“畲歌畲挨挨,欲鬥畲歌行磨來;一千八百哩來鬥,一百幾十勿磨來。”接著,歌手們便你一條我一條地“鬥”起來。這種鬥歌形式,乃源於畲族的盤詩會。 畲族人民唱畲歌時喜用“假聲”發音。據王小盾考證,今天潮劇的“老醜”曲,其中唱“雙拗”和唱“痰火喉”的兩種假聲,都仿自畲歌。著名潮醜郭石梅在《蘇六娘》中唱的“痰火喉”曲和方展榮在《柴房會》中唱的“捲舌”曲,都是古代畲歌發音的典型。

  • 2 # JohnTim2018

    潮汕人過年有什麼習俗人情?既有當地的特色,又有漢族地區的一般習慣,總的來說還是很熱鬧的。

    臘月二十幾,以前各家各戶的老人就開始忙碌著做“粿”,有紅桃粿和鼠曲粿,這是用染成粉紅色或摻了鼠麴草(白頭草)的糯米粉做皮,以炒熟的含有豬肉香菇花生仁等的香飯或黃豆粉作餡,經印模做成彎曲三角形且蒸熟的美食,滿足節日期間祭拜先人和作為主食的需要。吃之前也是用水蒸軟蒸熱就行,也可接著用油煎成金黃,更香脆。做起來時間很長很麻煩,老一輩家庭主婦才能勝任。在現在很多家庭也不做了,直接到街上買來。也不限定春節,很多節日都會做。你如果去潮汕菜館用餐,有時也會吃到這種特別的主食。

    臨近除夕,很多家庭還要做滷鵝,也是用來祭祖和作為節日餐桌上的傳統名菜。潮汕人在大節日都必須有鵝肉,平時也吃。現在很多家庭也不做了,太辛苦,直接去買來更方便。廣東很多大城市也有潮汕鵝肉賣,一般都是滷水鵝,可能不少人都吃過。

    忙完吃的,就要娛樂了。到了除夕日或大年初一,街上就有熱鬧的潮州鑼鼓潮劇唱段表演,有些鄉村還請來潮劇班子唱戲。潮州音樂可以追溯到唐宋,是民樂的活化石,曲調華麗典雅,在民間十分普及,很多音樂學院民樂專業學生也要熟悉潮樂曲牌。以潮州音樂譜曲的潮劇,唱法獨特,有點像流行歌曲那樣採用真聲,唱腔設計優美動聽。現在我們在家鄉唱K時也會點上幾首潮劇唱段。可惜潮劇受現代文化衝擊,逐漸式微了。

    小時候在家鄉過春節,鎮裡幾個傳統文化功底很深的老學究就輪流制作謎語並充當猜謎主持人。大年三十到初二三和元宵節附近,小鎮的燈謎攤圍坐著猜謎高手和吃瓜群眾,字謎、俗語、古典詩詞和文學名篇等都可入謎,熟悉者所向披靡,圍觀者也往往受到啟發而會心一笑。猜謎時伴有各種鼓點,每念一句謎面,主持者就敲一下鼓,猜的答案較接近謎底時敲鼓邊,猜中時咚咚咚三聲鼓響。這是難得的傳統智力遊戲,現在各地節日裡也有人在玩燈謎,但這種擊鼓猜謎的形式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潮汕地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每年高考成績在全省名列前茅。可能很多誤以為潮汕人就只會做生意的並不知道,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區,升學外出也是青年人的一大選項。

    正月中旬到月底,鎮裡各村輪流舉辦“營老爺”即遊神的活動。各種平時端坐在廟裡或祠堂裡被頂禮膜拜的神像紛紛被抬出來遊街,與民眾共慶佳節,很多家庭又要準備滷鵝祭拜諸神和祖先,春節的歡樂喜慶到此才算發揮到淋漓盡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牙齒矯正後老是塞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