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ny兵

    一、司馬光《家範》

    1、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2、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於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對於母輩,司馬光認為: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於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於做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入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3、司馬光自己說,《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複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範》確實重要且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

    二、琅琊王氏家訓

    1、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2、譯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3、以信為首,以行達信,開門施教,貴在待人。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把“信”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摒棄了“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後人走出家庭,誠信地與人交往。

    三、司馬談《命子遷》

    1、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2、譯文: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這才是孝道的完成。透過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3、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儲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四、姬旦《誡伯禽書》

    1、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2、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3、《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五、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2、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3、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流斬波電路中電感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