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聰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後,字子長,夏陽人,今陝西韓城南,家學淵源深厚,曾師從著明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青年時期曾遊歷四方,這些都為他日後修史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史記》前後寫作經歷了14年才完成,共52萬餘字。《史記》,又名《太史公書》,位列‘’正史‘’之首,24史一,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130篇,含8書、10表、12本紀、30世家、70列傳,記事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共計3000多年。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傳記文學的典範,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文獻,從小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師從儒學大師孔國安學習古文《尚書》,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子承父業,司馬遷擔任太史令,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翻閱由國家收藏的各種文獻資料。父親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在與父親生死訣別之際,接受了修史的囑託,修史的決心從此下定。三年後,繼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在參與制定太初曆以後,就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史記》的寫作。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都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史記》。

    司馬遷創作《史記》的動機前後是有分別的,開始的時候和父親一樣的,司馬談有感於自孔子作《春秋》之後,再無系統的歷史著作出現,戰國至秦漢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未能寫入史書,因此,他要修訂部歷史著作,一方面繼承古代史學傳統,同時,也要弘揚一下漢代的輝煌。

    經歷李陵之禍以後,他的心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修史的動機也發生了變化。他在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時稱:‘’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自序》)他認為自己也屬於發憤著書的型別,是在經歷磨難之後,透過著書來抒發心中的抑鬱和不平。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做是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頌讚,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絡在一起,融入了較重的怨刺成份,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

    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更是作者帶著心靈肉體創傷所作的傾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怎樣給剛剛當兵的兒子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