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33590184843

    明知思鄉之苦還是要背井離鄉打工嗎? 不是所有的人,也不是在所有的時候都思鄉,家鄉就像老情人或原配夫人,是不是值得懷念,要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許多人就討厭自己的家鄉,認為家鄉的小人太多。老鄉見老鄉,背後開一槍,許多確實被家鄉人害得很慘才憤而出外打工,或者發現家鄉務農的勞動租太低,只有進入工廠或大城市才在利潤平均化規律或協同效應的作用下,分享工商文明的勞動租、附加值或協新價值。 人們外出打工是為了尋找能剝削自己的資本家嗎?顯然不是資本論的剩餘價值論所解釋的,而是知本論的協新價值論所解釋的:人們背井離鄉外出打拼,是為了告別生產力極低的小農經濟,融入大工業文明的協新價值,並參與分享工業科技的協新價值,絕不是為了出外找人剝削自己或鞭打自己,是為了幫助富裕地區更富的同時,也帶動自己富起來,所以說,剩餘價值論根本不能解釋外出打,打工不是為了方便資本家對自己“損人利己”,恰恰相反,打工是為了幫助資本家大富的同時也成就員工自己的小富。如果沒有協新價值論,就很難解釋人們外出打工的動機,除非所有的民工都變成渴望剝削與壓迫的受虐狂或活雷鋒,這可能嗎?這可信嗎? 背井離鄉的人分成兩種,一種融入了打工的地區,甚至在外安家了,對於家鄉已沒有多少留戀,頂多是作為一種酒桌上的談資,家鄉並不影響自己的勞動租或租值積累,也不經常回去,另一種就是將家鄉永遠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身體融入了城市化,心靈卻永遠在農村,每年要回家鄉,既花錢,又受罪,思鄉變成了受罪,遙遠的家鄉嚴重影響了個人租值的積累。總之,城市化要求人們必然淡化家鄉觀念,工作在哪,家鄉就在哪,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個家鄉,新家鄉也未必就比老家鄉差。 思鄉與思城並不矛盾,一般來講,在家鄉呆長了,在邊際效益遞減的影響下,就想出外轉轉,反之,在外呆久了,也想回家鄉看看。思鄉也不一定是苦,可能還是甜,說思鄉很苦,這是錯誤的說法,一個地方很苦,你會念念不忘嗎?不大可能。思鄉的本質是思人,如果家鄉有留守兒童或父母的,這種兩地分居是很苦的,但這種苦也會被出外掙錢的知本租所消融。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其實,《知本論》認為父母在,更要遠遊,遠遊不一定有固定的方向與地址,在父母需要錢治病或養老時,金錢就是最大的孝心,給父母的錢越多,說明個人能力越強,孝心與金錢在一定條件下是成正比的。出外打工,更是愛家鄉,因為家鄉的就業崗位太少,一個人的離開就是為他人讓出工作崗位,這是一種曲線愛家鄉,還有,將外面的錢寄回家鄉用,也是一種雷鋒精神或資本道德。 從更大的範圍看,國家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家鄉,在國內任何地方打工,都是在家鄉打工,國家是大家鄉,出生地是小家鄉,離開小家鄉,背井離鄉地到大家鄉,這是更高層次的愛家鄉,也是更高層次的協新價值再造。 離開家鄉,與愛不愛家鄉,沒有必然聯絡,長期呆在家鄉,如果一事無成,沒有多少勞動租的積累,那就成了家鄉的敗家子,反之,即使長期在外打工,如果能將外面的先進文化、先進制度與先進技術帶回家鄉,那才是學有所成,衣錦還鄉。堅定是一種愛,也可能是一種害,反之,離別是一種害,更可能是一種愛。愛不愛家鄉,有多種表形方式,與一個人在不在家鄉就業毫無關係。外出打工也並不是什麼壞事,背井離鄉恰恰是國際化需要的高尚人格,背井離鄉的潛臺詞就是改革開放與自由流動。外面的世界雖然有許多剩餘價值的無奈,卻也有許多協新價值的精彩,反之,留在家鄉也並非十全十美,表面上的熟人社會與酒杯文化,背後隱藏的卻是家鄉人之間的小人算計與陰險狠毒。《知本論》說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鄉情不再純樸,親情不再無價,鄉音不再純粹,鄉土不再難遷,有事業的地方就是家鄉,有愛情的地方就是家鄉,勞動租、附加值或協新價值與正能量高的地方都是家鄉。同父或同母的人未必是真兄弟,反而可能是處心積慮地想害死你的敵人,真正能幫助你的人才是真兄弟,能讓你發財致富的人都是好兄弟。《知本論》說兄弟不再看血緣關係,而要看利益共享關係,有利益共享的就是好兄弟,有遺產之爭的不再是兄弟,而是不共戴天的死敵,家鄉也是如此,哪裡能賺錢,哪裡就是家鄉,如果出生地賺不到錢或得不到幫助,也就不再是唯一的家鄉,甚至可能是永遠不想回去的老地方。 總之,家鄉有許多關心你的親友,也有許多口蜜腹劍、兩面三刀與見利良忘義的親友,許多親友披著協新價值的好人面紗,在關鍵時刻往往成了冷若冰霜地榨取你的剩餘價值的無恥小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怎麼看sunshine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