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zyyo24296
-
2 # 使用者3639359564764
諸葛瞻從小聰明穎慧,是一個早熟的人才。諸葛亮中年(46歲)得子,但並不溺愛,反而很關注他的成長。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表現出對其子成長的期望和擔心。他17歲時便娶了蜀漢的公主為妻,最初擔任騎都尉的官職,累官至行都護、衛將軍,統帥諸將,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學兼優。他死得十分壯烈,實踐了儒家“文死諫,武死戰”的格言,成就為一個忠烈人物。諸葛亮對他的早年教育,如《誡子書》,對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而諸葛亮治國督軍的才能,自然也影響到他,特別是諸葛亮被政治天才和軍事天才所掩蓋了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對他也頗有影響。諸葛瞻在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上均有一定造詣。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身死,引發了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孫劉聯盟破裂,劉備出兵東吳,張飛意外被殺,夷陵之戰失敗導致蜀漢實力大損,緊接著劉備羞憤交加,一命嗚呼。原來欣欣向榮形勢大好的蜀漢,突然極盛而衰,千鈞重擔一下子都壓在丞相諸葛亮的肩頭。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諸葛亮不愧是經天緯地之才,危急關頭他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帶領蜀漢度過了危機。在苦心經營幾十年後,諸葛亮操勞過度,鞠躬盡瘁,病死在北伐前線。諸葛亮是蜀漢的擎天一柱,他的逝去,是蜀漢立國以來遭遇的最嚴重損失之一。好在諸葛亮深謀遠慮,對於身後大局做出了一番妥善安排,為蜀漢留下一套忠誠幹練的領導班子。以蔣琬、費禕等人主持全面,以姜維主持用兵,使得蜀漢在諸葛亮故去後,依然得以保持了數十年的穩定。不過,諸葛亮百密難防一疏,他做夢也沒料到,他苦心搭建的蜀漢人事格局,卻差點被一個人意外打破。此人正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故去後,劉禪已經是個二十七歲的成年人,凡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意。他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對朝廷的把控。諸葛亮留下的人事班子中,姜維出身魏國降將,諸葛亮雄才大略,有足夠的自信掌控姜維,劉禪的胸襟和才幹平平,不可避免地對姜維有一定疑慮之心。於是,劉禪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嫡系人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是蜀漢第一號忠臣諸葛亮的後代,忠心首先毋庸置疑。加之古人多盲目崇信出身論,所謂將門有將,諸葛亮那麼大本事,諸葛瞻的能耐想必小不了多少。於是,在劉禪的著意栽培下,諸葛瞻從一個懵懂少年,一步步成長為蜀漢重臣,三十出頭就擔任蜀漢衛將軍、軍師將軍等要職,成為蜀漢朝廷一顆最耀眼的新星。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諸葛瞻卻和姜維之間,最後成為水火不容的對頭。《三國志注》記載,景耀五年,諸葛瞻上書劉禪,指責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建議罷免他大將軍之職,想就此終結姜維的仕途,砸了他的飯碗。劉禪雖然偏向諸葛瞻,但他也深知姜維的才幹一時無人可以替代,加之前線吃緊,所以來了個箭在弦上引而不發,沒有表態。景耀六年,蜀漢來到了國破家亡的最後時刻。《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諸葛瞻領兵與鄧艾決戰,並戰死沙場。開戰前他悲憤地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死前都對姜維滿腹怨氣,可見兩人成見之深。諸葛瞻與姜維水火不容,到底是為了何事?一個是諸葛亮的兒子,一個是諸葛亮的弟子,二人之間究竟有何過節?原因其實只有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兵權”。姜維是個聰明人,不僅善於謀國,還精於謀身之道。他深知自己在蜀漢根基淺,知己和靠山諸葛亮死後,他要想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只有一招,就是擁兵自重,挾戰自重。只要蜀國魏國之間一直打仗,邊防形勢緊張,姜維身為蜀漢第一流軍事專家,兵權就會一直在他手裡,他的地位自然穩如泰山。故此他才會不顧蜀漢大臣的群起反對,一意孤行,以發揚丞相遺願為名,一而再,再而三北伐曹魏,挑起戰端。而另一面,諸葛瞻已經成長起來,並且身為蜀漢衛將軍,是蜀漢軍中僅次於大將軍姜維的二號人物,但兵權卻長期被姜維一手把控,搞得諸葛瞻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頭牌位。他對姜維挾戰自重的用心洞若觀火,為了奪回兵權,他才會一次次向姜維發難,二人之間水火不容。更讓他氣惱的是,姜維還公然打著繼承諸葛亮遺志的旗號北伐中原,所以諸葛瞻才會做出失態之舉,上表彈劾姜維,與之公開決裂。不過事實證明,諸葛瞻確實不是將帥之才,在綿竹一戰中全軍覆沒,證明了他的才幹遠遜於姜維。他雖然最終爭奪兵權失敗,但蜀漢兩大重臣在危急存亡之際卻不能同舟共濟,實為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