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史暮想
-
2 # 辯證哲學論南北朝的整體情況
南北朝(420-589),共計170年,其開始時間是,東晉滅亡劉裕篡位改國號“宋”到南朝陳滅亡,楊堅統一全國結束。這段歷史不被人們所重視和關注,主要是在這170年之中,作為正統的南朝,偏安一隅,沒有實力和能力對抗北方統一的鮮卑政權,漢族一直處於被動局面,一直到被吞併,就像我們現在提及清末的衰落,“八國聯軍”侵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等等,就不由得有種厭惡感,南北朝時期就有點這樣的感覺。當然,還有其它原因,我們來了解一下。
精神人物扭曲北方就不用說了,本身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我們老百姓肯定不會喜歡一個外族的政權的。南方的宋齊梁陳,越來越落寞,甚至最後被吞併也沒有讓人驚喜的作為。最主要的是“精神人物”,我們拿最具代表性的劉裕說吧!他作為一個草根皇帝,本身應該能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歡,但是他卻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族滅司馬氏,這是東晉之前的歷朝歷代不曾有過的事情,篡了人家的江山,還將人家族滅,開了一個不好的頭,曹丕篡漢,劉協也一直好好的活著呢!後面自己的子孫也遭到了這樣的屠滅,不亦悲夫!
還有就是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數位“禽獸”皇帝,一個北齊一個南宋,甚至有專家認為劉宋家族可能有精神病遺傳史。劉裕的子孫胡作非為,都幹過啥事呢?弒君殺父,與母亂倫,窮兇極暴,廢帝劉昱簡直是個惡魔,每天都必須要殺人,以殺人取樂。就這樣的王朝後世如何渲染呢?只能作為作為反面教材,讓後人瞭解了。相反,我們看下三國時期。
爾虞我詐的智慧三國三國(220-280),60年的歷史,充滿了爾虞我詐的智慧,感覺就比南北朝好,各方面風氣正,備受人們喜歡。其實,我們讀的《三國演義》以及大多數所關注的年代應該從184年的黃巾起義開始,在這個時候,曹操、袁紹、劉備、孫堅等人開始初出茅廬,然後逐漸逐鹿中原,稱霸一方。人們比較關注三國,除了民家戲曲、說書、以及《三國演義》的影響之外,就是人們從三華人物的身上提取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臣曹操,他傳神的藝術形象,老百姓透過罵他能一解心中對大奸大惡之人的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仁德之君劉備,能牽動老百姓心中對仁人君子對明君的嚮往情懷;還有“義絕”關雲長;“智絕”諸葛亮;武藝超群的呂布;“一身是膽”的趙子龍等等。三國中各個層面的人物都有,總有你喜歡的那款。
如果單講正史,那麼像機權多變的曹操,折而不撓的劉備,“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以及“王佐之才”的荀彧,“萬人敵”的關張,“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等等,都是一世之人傑,而南北朝時期雖然也有不少人才,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高歡,宇文泰,蕭道成,蕭衍,陳霸先等等,但是總不能令人津津樂道。
總之,前人從三國中提取出了無數的人生智慧,也透過三國的歷史演繹出了一幕幕扣人心絃、精彩絕倫的生動故事,所以,人們對三國的熱情仍經久不衰!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了。
其實不是我們後世不去關注這個時期,而是這個時期的史料實在是太少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呢?
政權更迭過於頻繁五胡亂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北方開始民族大融合。這個時候,就是亂。各種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很難有系統的史料記載。再加上北邊很多政權少數民族的身份,對於漢家寫史的傳統,不是一知半解,就是根本不在乎,所以保留下來的完整系統的史料實在是不多。
戰事頻繁,漢家百姓實在是慘人們往往對於美好的記憶總是有很多的保留,但是對於痛苦的記憶,則選擇性地忽略。南北朝這個時期,雖然說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是也伴隨著民族間的各種殺戮。對於這種悲慘記憶,很多人會選擇性遺忘。
因為動盪不安,所以很少有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成就這個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不安,所以相對盛世很難出現高質量的物質成就,也很少有經典文學作品,先進思想的誕生。這從另一個方面,也使得後世很少能讀到關於這個時期的通俗文學作品或者口口相傳的故事演義,所以使得大眾對這個時期的瞭解越發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