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人道理
    貝是有介殼的軟體動物的總稱,但在古代主要是指海貝。

    在古代中原地區,海貝是一種珍貴的裝飾品。這大概是因為離海太遠,得之不易,所以人們都視為珍寶,串起來掛在頸上,懸於胸前,以顯示富有。而貝殼在華夏文明的繁衍中最最主要的作用有兩個。

    一是作為天然貨幣,也就是貝幣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人類最早使用的貨幣主要有龜、貝、珠、玉、刀等,而其中最早出現且使用最廣泛、最長久的實物貨幣就是“貝幣”。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起源於殷商,統一於秦。不過,錢,最初並不叫“錢”,中國古代最早的原始貨幣是“貝”。

    在遠古生產條件極為落後的情況下,海貝的採集和運輸十分困難。所以在夏、舜時期的中原地區,海貝是比較罕見的,也因此成為了各部落首領們賞賜、饋贈之品,變成財富的象徵,形成了中國最早、最原始的貨幣。

    海貝作為華夏先民最早使用的貨幣一說已經得到了錢幣界的公認,學名“貝幣”,也成為自然貨幣。當時,貝幣的種類不一,以齒幣最為通行。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貝幣就達6800餘枚。

    二是漢字“貝”部字的創造

    漢字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語言差別在於它具有表義性特徵。古老的漢字記載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

    中國古代先民在造字時以“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將自己生產、生活中的經驗運用到造字之中。故而我們的漢字當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漢民族生活生產的文化意蘊。所以說,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夏商時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貝幣,所以造字時便以貝字作為與金錢有關的字。比如“賦”、“財”、“贖”、“賭”、“貨”等字。

    簡化後的新華字典裡收錄的“貝”部字有73字,其中大部分“貝”部字涉及到錢財商賈領域,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經濟生活及商貿活動。甲骨文、金文的貝字,正像海貝貝殼的形狀。據《說文貝部》記載:“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泰廢貝行錢。”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貝作為錢幣推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在華夏文明的繁衍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2 # 小白老逗

    河南仰韶村、山西芮城等新時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中就發現了貝。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被認為是稍早於夏代的歷史遺存中也發現了天然貝和石貝、骨貝。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天然貝是中國最早使用的貨幣, 從夏商時期至秦廣泛使用貨貝。秦朝統一幣制後才在中原地區退出流通領域。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只有雲南長期使用貝幣,據《雲南騰越州志》記載“海貝一索值銀六釐,而市小物可得數十種,故夷民便之。"按貝幣的計數單位,一索為80枚海貝,以80枚海貝即可買到數十種“小物”。1648年大西農民軍“鑄興朝錢,禁民用貝”後,貝幣才徹底退出流通。

    “舶來品”海貝遠涉重洋而到中原,作為貨幣使用似乎具有更大的流動性,反映了大陸早期文明中有關海洋交通的些許訊息。

    貝幣因商品交換而產生,交易場所稱"市"。《易·繫辭》上說:"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世本》說:"祝融作市"。《屍子》中說堯時"宮中三市,而堯鶉居糲米菜粥"。《墨子·尚賢》等書也記載了舜曾親自經商,死後葬於"南已之市"。可見堯舜時代就存在了初步的商品交換和貿易。

    貝幣的單位為朋,國學大師王國維《觀堂集觀·說珏朋》中說:"殷制五貝一系,二系一朋",即是十貝一朋。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銘文中講到君主對下屬賞賜貝的地方很多。夏商兩代,帝王每次賞賜臣屬一般不超過十朋。

    西周"令簋"銘文記載:"姜賞令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意思是:姜氏賜給令的臣子貝幣十朋、成家奴隸十戶、單身奴隸百名。把貝幣放在前面,可見價值不小。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記載有個叫裘衛的貴族,以百朋換取另一個貴族矩伯1300畝土地。一朋就要值13畝土地,嘿嘿,一個小貝幣就可以可以買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附圖俺的各種寶貝藏品,請欣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部韓國搞笑愛情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