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即故事

    金代採取科舉形式來提拔漢士,開始於滅遼之前。剛開始沒有定數,也沒有定期。在天會六年定“南北選”制。遼朝舊土儒士試詞賦,北宋舊土儒士試經義,分別稱為“北選”和“南選”,不多久後又定了三歲一試之制。考試分為鄉試,府試和會試三級。金熙宗時,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兩科取士。海陵王時增設殿試,同時合併南北選為一;並一度罷廢經義科。章宗時取消鄉試。府試地點,最初有三處,後來逐次增加為六處、九處、十處。錄取進士人數在1160年後,每次都在五百人以上,最多達到九百人。取士科目除了正科外,還有制舉、宏詞科以及雜科。此外還有武舉。世宗時又設立女真進士科,以女真文字試策、書。同漢人進士三年一試之制,稱“策論進士”。

  • 2 # 玉華讀史

    金朝最初沒有統一的科舉制度,甚至任由各地的統帥在各自轄區內自行舉行科舉考試,金熙宗時期形成的南北選制度,南選又是北宋的科舉方式,以經義為主;北選就是以遼朝的科舉方式,詞賦為主,北選錄取名額多於南選,這反映了當時朝廷內部,舊遼漢臣和舊宋漢臣之間的力量對比,完顏宗幹更加信任遼臣,而大名鼎鼎的金兀朮完顏宗弼喜歡宋臣,完顏宗幹倒臺之後,金兀朮發動了皇統黨獄,放逐了大批遼臣,改變了朝廷上的力量對比,最後在海陵王時期南北兩選合一;

    等到金世宗時期,制度已經比較成熟,最為炙手可熱的是(詞賦)進士科和經義科,金世宗為了儲存女真文化,又特意增加了女真進士科(又名策論進士科)。這項科目既允許女真人用女真語參加,與詞賦進士區別在於,詞賦進士科要考一策、一論、一詞賦,而女真進士科僅僅考策和論(女真語也沒有辦法作詩作詞);

    女真語無法作詩,但是契丹語卻可以,也正是這個原因,金世宗曾經向丞相完顏守道抱怨過:“我近日看了幾首契丹語的詩,寫的很好,不輸漢詩。可是咱們女真語卻沒有辦法作詩,恐怕後人會笑話。”完顏守道回答說:“料想漢語創造之初,也沒有如此多的文采,是由於歷代聖賢提舉修飾而成的,陛下只要在女真人中廣泛推行女真語,再加上聖賢的教化,女真語也會變得完備。”

    除去這三門進士科之外,還有兩門舉人科(這兩門科目考中的人稱為舉人,而詞賦、經義、策論考中的人稱為進士),這兩門科目就是神童科和法科。最早在唐玄宗的時候就曾經選拔過神童,金朝將這一制度規範化,全國普遍的搞神童考試,但是效果相當一般。金朝末年的文壇盟主元好問曾經說,國家選拔了上百年的神童,而真正選出來的只有麻九疇一個;

    當然也不要隨便貶低神童科這種模式,由於神童科做官的路子遠不如進士,所以如果真的是神童的話,長大之後大有可能接著去考進士科,不由神童的路子做官。法科的情況也很類似,金朝似乎很喜歡以法治人,朝廷各部門各單位都設立知法、檢法,檢查政府的工作是否符合規範程式,科舉考試也必須進行法律知識問答,當然,在某些人眼裡,這叫重用胥吏,苛責士人;

    1神童科做官的路子不如進士,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不能免除差使。開始是在金元時期特有的遷轉制度,由於僧多粥少,人多位置少,很多官員在擔任一任職事官之後,再擔任一任差使官,所謂的差使官又名監當官,大多和收稅,倉儲,運輸有關,在相同品級的情況下要低於職事官。差使也是有規定的,有“一除一差”(擔任一任職事官,就要再擔任一任監當官),也有兩除一差(擔任兩屆職事官再擔任監當官),而進士科出身的人就能免除差使,一路高升,所以在做官條件上遠遠好於科舉的其他科目;

    科學考試出身做官,會被註冊為文資,與此相對應的還有武資,此外還有太醫、教坊、欽天、內侍四種官資,這四種也叫“雜班”,武資與雜班合稱“右職”。按照金代的規定,做官的只有進士出身和軍功出身才能夠免除差事,所以有云“文資以進士為優,右職以軍功為優”,所以想要在金代做官的話,要麼努力讀書,要麼拼命打仗;

    有的時候,皇帝會下詔免除一些人的差使,讓他們得到破格提拔,有時候大臣也會偷偷照顧自己人。金章宗時期,痕都被提拔,遭到完顏承暉駁回,在皇帝面前公然揭老底:“痕都是宰執徒單鎰的外甥,這是走後門!”所以說,不要把古代王朝想象的太美好,努力讀書拼命打仗也不如拼爹的呀;

    這裡面不得不提一句,徒單鎰本人倒是努力讀書起來的——他就是金世宗設立女真進士科之後的第一屆狀元,官至丞相,曾經向衛紹王晰出過很多抵禦蒙古入侵的好建議,但是幾乎都沒有被採納,後來在蒙古第一次進攻中都期間因病去世;

  • 3 # 詩中的遠方

    金代科舉在宋的基礎上有所改變。

    1.金代採取科舉形式選拔任用漢士,始於滅遼之前。天會六年(1128)定“南北選制”。遼朝舊土儒士試詞賦,北宋舊土儒士試經義,分別稱為“北選”和“南選”。未久又定三歲一試之制。

    2.考試分為鄉試、府試和會試(禮部試)三級。金熙宗時,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兩科取士。海陵王時,增設殿試;並南、北選為一;並曾一度罷廢經義科。章宗時取消鄉試。府試地點,最初有三處,後來逐次增加為六處、九處、十處。取錄進士人數,116O年後,每次都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時達到九百餘人。取士科目除正科(即詞賦和經義)外,還有制舉、宏詞科以及雜科(經童、律科、策試等)。

    3.此外還有武舉。 金朝科舉除設“常科”之外,還設有“宏詞科”等特科和武舉,這點與遼代科舉不同。特科即制舉,“以 待非常之士”,是常科的補充形式。武舉始設於金熙宗皇統年間,分府 試、省試兩級和上、中、下三等。《金史·章宗本紀》也記載,承安五 年(1200年),朝廷“定策論進士及承蔭人試弓箭格”。這充分說明金朝統治階級對軍事人才的需求及其遊牧 民族傳統的特點,這比唐、宋及遼代均有獨到之處。世宗時又設立女真進士科,以女真文字試策、詩,同漢人進士三年一試之制,稱“策論進士”。流傳下來的部分各級考試題目見於《金史》和其他相關史料中。透過對有金一代科舉考試題目的考察證明,金朝的科舉各級考試題目皆出自傳統的漢文經典和十七史。這說明金朝統治者所宣揚的也是儒家治國理念和教育思想,與中原傳統的封建王朝是一脈相承的。

    4.金朝科舉制度考試內容。 特別值得一提的,金朝科舉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以及錄取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做法,並有所創新。把單純從“四書”、“五經”中尋找答案擴大到經史 百家之言,並且還要在題下注其本傳。這不僅是對遼、宋科舉舊制的一個發展,而且也促進考生廣泛閱讀,開 闊眼界,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擴大了 錄取名額。章宗時多次放進士6名,宣宗時常放進士10餘人,到哀宗時進士人數則從十幾名到50多名,數額大 大增加。 金朝在科舉設科上,頗具自己的特色。

    5. 金朝科舉制中還增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考試專案——試弓箭。金朝統治階級為了振作女真人的尚武精神, 決定策論進士加試弓箭。據記載,所試弓箭並不太難,大約射10箭中2箭即可中選;但是,若射未中選,就要 失去考試機會。

    金朝統治階級設立科舉制度,籠絡知識分子維護統治,鞏固政權,同時在實施科舉制度過程中,不斷提高 認識,逐漸發展,金朝科舉制度也日趨完善。金人在科舉制度中的創新精神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寫"蘆花" 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