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家檔案館

    其實解釋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歷史不是非黑即白,歷史細節除了當事人沒人能知道。負責任的史官會結合當時的大致情況,記載出最符合邏輯的歷史。至於利用手中權利改變史書記載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會是將來人們口中的歷史。你想想你如果成為一個知名人物,參與過重大事件,之間的細節後人能全部知道嗎?哪怕是你親自接受採訪口述,你不想說的別人也不會知道,外人所瞭解到的始終是片面的。

    但,並不是說這是假的,因為這個事件畢竟發生過,就像某年發生災荒,死了很多人。真的地方在於確實死了很多人,事件大致結果是真實可靠的,至於具體死亡人數,或者災荒原因就值得推敲了。

  • 2 # 冰唐

    即使是有記載也會有不真實的,如史書是寫大多皇帝出生時又是紫氣環繞,神龍出現什麼的,只是為了渲染其出生的不平凡罷了。

    只要是正史記載,就大多數內容是真的。但並不是說沒有偽造的,一些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免不了篡改歷史,也是有可能的,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就是這個道理。

  • 3 # 花樣看歷史

    歷史真與假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好辨別,一般以正史為歷史依據,野史做參考。

    但是修史者難免都會出於某種目的而避重就輕,即使是正史也能免屈於當權者的淫威,做出不實的記錄。但是總體上來說,正史記錄的多少還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考古可以提供很多歷史資料去修正歷史記錄的偏差。如,83版的《射鵰英雄傳》,完顏洪烈穿的是金國的傳統服飾,而到了94版《射鵰英雄傳》,六王爺就是穿的南宋服飾。這是因為,1988年阿城出土的金國時期的墓葬主人穿的就是宋朝的服飾,說明在金國後期,金人已經開始穿著南宋人的衣服了。

    總的來說,正史還是比較可信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相信。有時候也會因為考古的新發現,對歷史進行糾正和補充。

  • 4 # 筱談天下

    歷史有多少是真,就有多少是假的麼?

    看見這個問題,我想起了一個詞,看山三境界

    :何為看山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又是山!

    而這出自於指月錄當中的記載。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就如同這山水般,看待史書也同樣如此。

    孟子曾言,盡信書不如無書。

    然而這並非是不看書,以自己臆想為主,而是讓你看全書,看完書,參悟書,揣摩箇中體會。

    我看朱子語錄,曾有這麼一段記載。

    如“風吹蒼江樹,雨灑石壁來”,“樹”字無意思,當作“去”字無疑,“去”字對“來”字。又如蜀“漏天”,以其西北陰盛常雨,如天之漏也,故杜詩云:“鼓角漏天東”,後人不曉其義,遂改“漏”字為“滿”,似此類極多。

    杜詩“萬里戎王子,何年別月支”,後說花云云,今人只說道戎王子自月支帶得花來。此中嘗有一人在都下,見一蜀人遍鋪買戎王子,皆無。曰:“是蜀中一藥,為《本草》不曾收,今遂無人蓄。”方曉杜詩所言。

    而這便是朱熹所修訂的,他在閱讀杜甫的詩句時,又加以考據當時的環境、風俗,語言、結合所有的認知,才有這麼一番話,和修訂。

    同理史書也是如此,初學者看史書,漸入佳境者看史書所蘊含的寓意,大成者運用史書。

    正所謂,以史為鑑,方可知興亡。

    其中大成者,首推唐太宗、毛主席。

    就如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都是當代史。

    杜牧曾在阿房宮賦寫,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或許,這便是史書的真諦吧!

    孔子著春秋,微言大義。

    司馬遷著史記,其名興亡。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為帝王學說。

    朱熹著通鑑綱目,承載理學。

    史書的初衷不僅僅是瞭解歷史,而是令後人明白,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 5 # 覃思齋

    應該區分歷史事實和對它的描述。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無所謂真假;對它的描述則具有主觀性,由於認識不到或有意歪曲,而使許多歷史描述不夠真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荔枝吃多了有什麼好處和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