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周圍方圓幾百裡的人們都有這一習俗,據泰安縣誌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 泰山老奶奶 )祈願。"貧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並向碧霞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禮、掛袍送匾、出資修廟,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 泰山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嶽大帝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四月十八日,所以香火最盛。進香的準備工作也十分複雜,需要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準備妥當後就開始起程上山進香,進香的步驟有"起程、沿路焚祠、衝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增加效力。送子娘娘:近年來到泰山求子嗣又出現了新的風俗,那就是壓枝(壓子)和全枝(拴子)。所謂壓枝是指用石頭壓在樹枝上,諧音“壓子” 所謂拴枝是用紅布條拴在樹枝上,諧音“栓子”。 上山進香求子稱作“拴娃娃”或“偷子”。進香的程式是“起程,沿路焚祠,衝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副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以期增加效力。進香之後,就可以“拴娃娃”了。據《壽春歲時紀》載,在碧霞元君祠,廟祝在神座前擺放著許多鍍了金色的泥娃娃,供人抱取。如果求生男孩就拴一個金男娃;求生女孩,就拴一個金女娃。凡來“拴娃娃”的都必須向廟祝交錢,謂之“喜錢”。日後若賴以神助,如願得子,就必須為泥娃娃披紅掛綵,並送回原處,謂之“還子”,並要向泰山娘娘進香還願。在《中華全國風俗志》中,關於“拴娃娃”的習俗寫得十分清楚,稱“拴來的泥娃娃照樣要天天餵它吃東西”。並記載了北方民間這樣一個傳說:有個人家,主婦鎖上門出去走親戚,中午被留下吃飯沒回來,鄰居突然聽到她屋裡有小孩哭聲,可這戶人家並沒有兒女,後來才知道是拴來的娃娃餓哭了。 民間向來還有“心到神知”之說。也有些人在向泰山娘娘求子時,並不先進泰山朝拜,而是在當地舉行虔誠而隆重的求子儀式。首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第二步,購置香燭、火紙、紅布條、供品等。其中,必有棗和栗子兩種食品,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紅布條上寫有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第三步,求子婦女點燃九炷香,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求子婦女進香後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火全部燃盡。 當然,日後一旦生兒育女,必定要到泰山碧霞元君祠還願。若求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還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現碧霞元君殿內有個黃銅大香爐,高一米多,三足兩耳、雕龍、工藝精湛,就是臺灣信士陳英傑先生求子如願,答謝神恩所捐獻的。 眼光娘娘(眼光聖母惠照明目元君)祛病防疾,在眾多的元君廟(殿)中,塑有不小與祛病防疾有關的娘娘,癍疹娘娘(癍疹聖母保佑和慈元君)、痘疹娘娘(痘疹聖母立毓隱形元君)等。天津天后宮的娘娘們,眼光娘娘手託一隻大眼睛,象徵著明目祛眼疾,雅稱“眼光明目元君”癍疹娘娘左手握一形似蓮蓬的東西,上有許多癍點,雅稱“癍疹回生元君”耳光娘娘作雙手捧一個耳狀,雅稱“耳光元君”。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眼光、癍疹,還是送生,催生,這些娘娘們只分管一個方面,唯碧霞元君名前加“天仙”、“永佑”之類的定語,說明她比其他娘娘高一個檔次,或者說是她們的統帥,分管單項工作的娘娘們的職能,泰山奶奶都有。 民眾到泰山為泰山奶奶燒香叩頭,除為已為人祈求祛病外,還有一種預防疾病的心理。不少人在泰山碧霞祠院內用硬幣或石塊磨碰“御碑”,口裡不停地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御碑不生病。”許願給多少錢一般隨心,多少無妨。
泰山周圍方圓幾百裡的人們都有這一習俗,據泰安縣誌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 泰山老奶奶 )祈願。"貧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並向碧霞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禮、掛袍送匾、出資修廟,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 泰山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嶽大帝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四月十八日,所以香火最盛。進香的準備工作也十分複雜,需要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準備妥當後就開始起程上山進香,進香的步驟有"起程、沿路焚祠、衝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增加效力。送子娘娘:近年來到泰山求子嗣又出現了新的風俗,那就是壓枝(壓子)和全枝(拴子)。所謂壓枝是指用石頭壓在樹枝上,諧音“壓子” 所謂拴枝是用紅布條拴在樹枝上,諧音“栓子”。 上山進香求子稱作“拴娃娃”或“偷子”。進香的程式是“起程,沿路焚祠,衝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副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以期增加效力。進香之後,就可以“拴娃娃”了。據《壽春歲時紀》載,在碧霞元君祠,廟祝在神座前擺放著許多鍍了金色的泥娃娃,供人抱取。如果求生男孩就拴一個金男娃;求生女孩,就拴一個金女娃。凡來“拴娃娃”的都必須向廟祝交錢,謂之“喜錢”。日後若賴以神助,如願得子,就必須為泥娃娃披紅掛綵,並送回原處,謂之“還子”,並要向泰山娘娘進香還願。在《中華全國風俗志》中,關於“拴娃娃”的習俗寫得十分清楚,稱“拴來的泥娃娃照樣要天天餵它吃東西”。並記載了北方民間這樣一個傳說:有個人家,主婦鎖上門出去走親戚,中午被留下吃飯沒回來,鄰居突然聽到她屋裡有小孩哭聲,可這戶人家並沒有兒女,後來才知道是拴來的娃娃餓哭了。 民間向來還有“心到神知”之說。也有些人在向泰山娘娘求子時,並不先進泰山朝拜,而是在當地舉行虔誠而隆重的求子儀式。首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第二步,購置香燭、火紙、紅布條、供品等。其中,必有棗和栗子兩種食品,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紅布條上寫有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第三步,求子婦女點燃九炷香,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求子婦女進香後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火全部燃盡。 當然,日後一旦生兒育女,必定要到泰山碧霞元君祠還願。若求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還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現碧霞元君殿內有個黃銅大香爐,高一米多,三足兩耳、雕龍、工藝精湛,就是臺灣信士陳英傑先生求子如願,答謝神恩所捐獻的。 眼光娘娘(眼光聖母惠照明目元君)祛病防疾,在眾多的元君廟(殿)中,塑有不小與祛病防疾有關的娘娘,癍疹娘娘(癍疹聖母保佑和慈元君)、痘疹娘娘(痘疹聖母立毓隱形元君)等。天津天后宮的娘娘們,眼光娘娘手託一隻大眼睛,象徵著明目祛眼疾,雅稱“眼光明目元君”癍疹娘娘左手握一形似蓮蓬的東西,上有許多癍點,雅稱“癍疹回生元君”耳光娘娘作雙手捧一個耳狀,雅稱“耳光元君”。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眼光、癍疹,還是送生,催生,這些娘娘們只分管一個方面,唯碧霞元君名前加“天仙”、“永佑”之類的定語,說明她比其他娘娘高一個檔次,或者說是她們的統帥,分管單項工作的娘娘們的職能,泰山奶奶都有。 民眾到泰山為泰山奶奶燒香叩頭,除為已為人祈求祛病外,還有一種預防疾病的心理。不少人在泰山碧霞祠院內用硬幣或石塊磨碰“御碑”,口裡不停地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御碑不生病。”許願給多少錢一般隨心,多少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