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寶媽和孩子約好了吃完飯就去寫讀書,但是耍賴要看電視怎麼辦?

    寶爸和孩子約好了玩完這個遊戲就去睡覺,但是寶寶又耍賴再玩一把怎麼辦?

    其實,在大人之間正式洽談雙方簽字的協議都會有撕毀的時候。

    何況這是你和孩子口頭的一個小小的約定。

    當然,家長覺得約定必須遵守,可孩子並非從小就有“契約精神”,

    他沒有意識過“約定”就是用來遵守的,這種成人間的交流方式。

    孩子現在沒有遵守關機睡覺沒關係,其實正好可以這件事情來教育孩子:

    適度原則&自律能力

    適度原則是一種美德,從小就可以引導寶寶做事都保持適度。

    “糖果好吃嗎?要適度,不然後果是長蟲牙”“電視好看嗎?要適度,不然後果是眼睛會看不清東西,會睡不著覺”

    要懂得給孩子一個度的約束,並非完全禁止,而是要彼此遵循說好的話。

    給孩子自由沒錯,但是不能影響自己和他人的休息,孩子並非什麼自由的事情都可以做,在自由的基礎上,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讓孩子從小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千萬記住,約定必須有獎賞措施。如果約定並沒有給出任何獎賞措施那就是個大敗筆,這就導致了這個約定目前在孩子心中沒有約束力。

    重新設定一次約定:且既然約定好了,你就要堅持下去,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如果破壞了這次的約定,那麼後果是什麼?是失去下次看電視的權利?還是別的。

    保持適度原則,就是在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自律或者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識的重要部分。

    孩子4歲,家長可以監督幫助,孩子14歲了呢?在沒有外部監督的時候,能否適當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能否抑制住看電視、玩手機的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不懂節制很正常,想耍賴反悔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長必須做出調整和應對,絕對不能因為心軟而一再妥協,這樣會讓孩子毫無節制,覺得約定不重要。

    別擔心,孩子雖小,但是在一定引導下,他們是完全能夠理解適度原則和做到自律的。

  • 2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孩子不遵守規則,大概會和父母給孩子制定的規則有關,如果父母沒有為孩子很好地樹立規則的話,孩子就無法準確理解規則的具體含義。另外,孩子或許還不甚明白規則的具體要求,這也和父母的引導以及示範有關係,他們沒有為孩子做好榜樣,同時或許在間接中為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另外,父母或者家庭成員對待規則意識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導致孩子出現對於規則的“錯位”,這也都會影響到孩子對於規則的判斷和認知。另外,如果規則對孩子沒有那麼強烈的約束力,或是規則存在一些妥協的空間等,都會間接影響到孩子對於規則意識的建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網球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