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聞亦史
-
2 # 惠舒旅社老闆
(首)先驗論沒有客觀基礎,是唯心主義認識論,先驗是不存在的。經驗的基礎是客觀物質世界,而不是以先驗為基礎。
-
3 # 蘭州易道王
如何看待先驗論?我有新看法,不純是錯誤。因為,先驗論有二種型別。一種是脫離實踐的邏輯思維,又未經實踐檢驗,甚至是無根據的苦思冥想,遐想。若做為討論意見,這是允許的。另一種先驗的認識,是大智慧的產物,超越實踐,超越邏輯,不行而知,不學而知,不為而成。這第二種的代表,就是易經,老子,莊子。由此可知,籠籠統統批先驗論,是錯誤的。
先驗先於經驗並作為經驗的基礎是什麼意思?
【我的理解是:“先驗”是先於經驗、超越經驗而存在的東西,它並不獨立於經驗而存在,而是在一定範疇內保證了經驗運用的合理性,因此是經驗的基礎。】18世紀,歐洲哲學界關於認識論的探究產生了兩大流派:
康德
關於“先驗先於經驗並作為經驗的基礎”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角度來表達自己的理解。
1.“先天”和“先驗”:關於“先於經驗”的不同。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這樣定義“先驗”:
“並非任何一種先天知識,而是唯有使我們認識到某些表象(直觀或者概念)僅僅先天地被應用或者僅僅先天地可能以及何以如此的知識,才必須被稱為先驗的(即知識的先天可能性或者知識的先天應用)。
因此,無論是空間還是空間的某個幾何學的先天規定,都不是一種先驗的表象,而唯有關於這些表象根本不具有經驗性的起源的知識,和它們儘管如此,依然能夠先天地與經驗的物件發生關係的可能性,才可以叫做先驗的。
此外,空間在一般物件上的應用也是先驗的:但是,如果它僅僅侷限於感官的物件,它就叫做經驗性的。
因此,先驗的和經驗性的之間的區別僅僅屬於對知識的批判,不涉及知識與其物件的關係。
在我看來,
先天知識與生俱來,它先於經驗又不依賴於經驗,不考慮先於經驗之後幹什麼,它抽掉了關於知識的內容,割裂了認識與客體的聯絡。
而先驗知識則能夠解釋:“為什麼人類先天瞭解的東西,能夠與經驗物件發生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先驗性有著先天的一面,它不源於經驗,但和經驗有所聯絡,產生這個聯絡的原因就是“先驗”是經驗成立的基礎,這也是“先天”和“先驗”的本質區別。
2.“先驗”和“超驗”:關於“超越經驗”的不同。康德在先驗辯證論中指出了兩個不同的原理:
一種是將先驗應用完全限定在可能經驗的限度之內的內在原理。
另一種是要超越這些界限的超驗原理。
他認為,超驗原理並不是先驗應用的誤用。
“先驗”需要解釋先天知識用於經驗的合理性,因此對先天的和經驗都負有責任。
“超驗”則與經驗是否可行無關,對它來說不存在限制和界限。
因此,雖然先驗性和超驗性都超越於經驗,但先驗的超越是作為經驗的基礎,保證著經驗運用的客觀性,在先驗的基礎之上,一切經驗是可行的;超越性則不會考慮其運用到經驗的可行性。
在認識論中,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一對基本範疇,認識是在主體與客體的聯絡過程中,產生的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一切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本質上都是先驗論。
先驗的是我們對自身的認識,是我們的意識。
它先於物質而存在,是物質的基礎,指導我們進行實踐,所以是經驗的基礎。
最後總結:我認為,“先驗”具有先於經驗,超越經驗的性質,在一定範圍內,它作為經驗的基礎保證了經驗運用的合理性和客觀性。從其所屬的唯心主義角度看,意識就是先驗的,是物質的基礎,因此先驗先於經驗並是經驗的基礎。《純粹理性批判》初版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