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kuea44912

    面板:寶寶出生時可能會有一些的白色胎脂、子宮內液體以及母血披覆,在給寶寶洗澡後可以清潔乾淨。新生兒面板是粉紅,有時在手部足末端會有點偏藍,這是正常的;有些面板經過產道的擠壓,或許有少許淤紫、紅斑,或者頭皮“長包”,這些均不用特殊處理,會逐漸消退;有些會發現有胎記;頭部:出生時是頭身比例最大的時候,經過產道擠壓有些會出現頭部顯得很尖,但隨著頭部慢慢發育會逐漸恢復至正常形狀;面部:剛出生時面部可能會顯得有點浮腫,但很快會恢復正常;頸部:頸部面板應該是光滑而且沒有包塊,有些因為宮內位置導致斜頸包塊則需要醫學治療;胸部及腹部:你可能會發現寶寶胸部有點隆起,有時會有乳汁分泌,這是因為母體激素影響的,在脫離母體1-2周後,這些都會恢復正常。四肢:寶寶的四肢均為屈曲狀態,就像在母體內的時候一樣。產後六小時這裡還需要提到的就是寶寶從母體內到母體外的過渡期,大約是產後六小時。在這六小時內,寶寶的肺得以開啟得更充分,更多的血流透過肺部與寶寶呼吸的空氣進行氧氣交換,肺泡的液體逐漸清除,然後動脈導管(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一根管道,為母體內胎兒迴圈的重要通路,寶寶出生後不再需要此通路)逐漸功能上關閉了。在這過渡期,需要每30-60分鐘監測一下寶寶的生命體徵,包括——體溫:正常範圍是36.5到37.5℃。開始的體溫偏高可能是母體內的溫度影響,體溫偏低需注意代謝紊亂或者低血糖可能;如果出現體溫持續過高或過低需要注意感染可能。呼吸頻率:正常範圍是40到60次/分鐘。呼吸過快需要考慮呼吸或者心臟疾病可能;呼吸暫停需注意母親近期麻醉用藥、寶寶自身神經病變損傷或者感染可能。心率:正常範圍是120到160次/分鐘,但在睡眠時可能會短暫下降至85-90次/分鐘。心率過快或者過慢可能提示心臟病變。膚色:需注意唇、舌、軀幹的面板顏色,如果出現發紫、淡紫(醫學上所稱的發紺)是提示呼吸系統或者心臟系統的病變。肌張力:不能是軟塌塌的,在換尿布的時候可以發現,寶寶的雙下肢呈自然分開(青蛙的姿勢),如果肌張力異常提示感染、神經或者遺傳疾病等。六小時後當寶寶安全渡過這六小時後,我們會在出院前除了繼續監測生命體徵外,還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護理和評估,這些措施包括——眼部觀察:有無異常眼部分泌物增多,防治感染肌肉注射維生素K1:預防新生兒出血症(缺乏維生素K1寶寶容易出現出血)乙肝及卡介苗疫苗注射臍部護理:護理人員會每日清潔臍部,保持潔淨乾燥監測膽紅素:因為過高的血清膽紅素血癥可能會引起膽紅素腦病,因此在寶寶出生後到出院前,都需要透過皮測黃疸儀監測黃疸出現的速度及變化情況,一般間隔8-12小時監測一次,必要時可能需要靜脈抽血檢測膽紅素(想進一步瞭解新生兒黃疸,可以參考科普文章)。監測血糖:健康無症狀寶寶一般不會常規監測血糖,但在早產兒(胎齡小於37周)、大於或小於胎齡兒、媽媽有孕期糖尿病、過期兒(胎齡大於42周),需要監測血糖防止出現低血糖引起的腦損傷;新生兒篩查:採取足跟末梢血,國內新生兒篩查主要包括三大遺傳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徵、苯丙酮尿症和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病,紅細胞細胞膜酶G6PD基因突變,導致若接觸特定食物、藥物或化學品時容易引起溶血性貧血)。聽力篩查:聽力障礙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聽力障礙對語言發育的影響。什麼寶寶容易出現聽力障礙呢?包括有聽力障礙家族史、存在感染、病理性黃疸、外耳畸形及早產兒等。餵養:新生兒應該出生後儘早餵養以防出現低血糖,餵養的頻次、持續時間以及餵養量需要根據寶寶是母乳餵養還是配方奶餵養。每次母乳餵養需要記錄,而且配方奶需要記錄每次餵養量。若無醫學禁忌症,強烈推薦母乳餵養,關於母乳餵養的知識可以參考之前科普文章;體重下降:足月兒在出生後會出現體重下降,下降值約為出生體重的10%內,但會在生後10到14天內恢復到出生體重值。寶寶可以安全出院的標準當寶寶達到以下表現後:生命體徵正常而且穩定(呼吸<60次/分鐘,心率100-160次/分鐘,體溫36.5-37.4℃);寶寶已經解尿及解大便;寶寶已經成功餵養過兩次以上;若出院前黃疸無超標,仍然需要注意後續黃疸的變化;家長已得到詳細的家庭教育:包括寶寶睡眠時需要保持仰臥的姿勢、車上需要有嬰兒安全座椅及平時家庭照護人員手衛生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無敵3追隨者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