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zzzs14885
-
2 # 使用者9244747964999
賞析:這是作者在元夕夢見舊日情人,醒後所寫的一首懷念舊日戀人的一首情詞。上片寫夢前、夢後的感受。開端兩句以“肥水”起興,既點明當初相戀的地點,又以把相思如肥水悠悠狀的情態寫了出來;漫長歲月中的相思別恨重見無期猶如無語東流的肥水綿長而無期,對這種無期的無奈只有後悔當初不該有“不合種相思”,可見相思的真摯以及因之而造成的心靈上痛苦之深。這兩句與戴叔倫《湘南即事》:“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和魚玄機《江陵愁望寄自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相似。“夢中”句寫夢中遺憾。離別太久,相會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只能求助於夢以期實現願望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可以說是一種缺失性心理體驗。但夢見的戀人面容還不如每日所看的畫像真切,況且平日對著思念的畫像不如真容真切呢。更無法忍受的是:連這不真切的夢也被山鳥驚醒,猶如蘇軾《水龍吟》:“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無疑是在受傷的思念之心頭撒上 一把鹽。
下片寫夢後思念。想到從前芳華時未能歡聚,而如今已鬢髮如絲了,可見離別之久,思念之深啊。“人間”句與前面“夢中”兩句一樣用得是坳折筆法,如大智若愚一樣,多情反似無情了。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而悲到了極點,用“悲”字難以形容的程度時 ,就不再是悲了,猶如人狂喜時大笑嘎然而止時的那一剎那間的極端感受是不喜一樣。“不成悲”的背後正是刻骨銘心的思念之痛和那一片柔韌的痴情。末二句寫每當元宵燈節,又會不自覺地觸景生情,憶及芳華時的情形,而只能各自獨傷悲,表達了“不思量,自難忘。”、“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小樓衝雨,幽恨兩人知”般的深深思念。
此詞用筆拗折,寓深悲於之中,詞境深遠,韻味悠長深厚,令人回味無窮。
《鷓鴣天 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 問世間,情為何物?如果情都是叫人生死相許的,就不會有那麼許多分分離離的悲苦,就不會有那麼許多相對無語的無奈。真正的情,應該是不論相隔多遠多久,不論有聲無聲,都時不時常從心裡深處湧起的,那一絲絲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眷念相思。它像風一樣侵入夢中,融合於這悠悠河水之中。那東流的河水不息不盡,情思亦就綿綿不絕。 所以才會有詞裡這“種相思”的“種”字。切切情思,正如同在心田裡種樹,它慢慢生根發芽,枝幹與時俱長,最後逐漸擴大。而“不合”二字,出語峭勁拗折,貌似悔種前緣,其實更有力地表現了情的真摯和刻骨鏤心的交匯。顧隨在《東坡詞說》曾說:“人有喪其愛子者 ,既哭之痛,不能自堪 ,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常人聞之,或謂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為悲痛之極致也”。“當初不合種相思”,正與顧隨之解相同。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這三四兩句切題內的“有所夢”,分寫夢中與夢醒。好不容易夢見了伊人,所見她的形象卻恍惚迷離,還不如旁邊的丹青圖畫所顯現的更為真切鮮明。遺憾的是,就是連這樣不甚真切的夢也都做不長,夢境迷濛中,忽然聽到山鳥的啼鳴聲,幻驚夢醒,遂使這“未比丹青見”的形象也無處尋覓。可以想象,詞人用情之深豈止在這個元宵之夜?就是在平常歲月,他也定然常想伊人,常品伊圖。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開春換歲,大地尚未盡綠,春寒料峭依然。年復一年,輾轉江湖,直到雙鬢斑斑如霜,縱有芳春可賞,其奈歲月蹉跎。兩句流水對,語取對照,造意奇絕。人的情感,是否會因為這年復一年的闊別而相忘於江湖呢?“別久不成悲”,不一定是因為遲鈍和麻木,而是對人生一切並不為自己所把握的認知體驗,這一段對沁心入骨的感情的抒寫,與杜牧《贈別二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異曲同工。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紅蓮應指元宵燈節的花燈, 以歐陽修的《驀山溪 元夕》“ 剪紅蓮滿城開遍”,周邦彥的《解語花 元宵》“露浥紅蓮,燈市花相射”為證。“歲歲”照應了首句“無盡”。“沉吟”一詞則帶有低頭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頗有李商隱“月吟應覺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是說彼此都知道雙方在互相懷念,也是說這種兩地相思的溫馨痛苦只有彼此心知。在深沉刻至的“人間別久不成悲”句之後,這歇拍二句用“誰教” 提空而起,似問似慨,如泣如訴,詞的韻味既含蘊空靈,又悠長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