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許多時候都是先在心裡給自己掛一個空鳥籠,然後再不斷地往裡面塞東西。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由美國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首先發現的。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有一天,詹姆斯和卡爾森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
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
卡爾森笑著說:“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但是,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就這樣,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鳥籠效應為什麼會存在呢?心理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
麗莎就是如此,她的困擾源於一口魚缸。
魚缸是為新居暖房時收到的禮物,很漂亮、氣派,她擺在了客廳和餐廳交界處。此後,每每有人到她家都會問相同的問題:“養的魚死了?”
麗莎每次都解釋:“從沒養過魚呢。”換回的總是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遺憾無比的嘆息。
不久,麗莎就開始養魚了——換水、餵魚、添置各項物品,這佔據了她大量的時間,可是魚還是一條接一條地死去。終於,麗莎決定放棄,到處詢問:“你家需要魚缸嗎?我免費送你。”
很是迫不及待。
那幾天,麗莎的MSN簽名檔改為——被一個魚缸牽著鼻子走。
實際上,許多人在許多時候都是先在心裡給自己掛一個空鳥籠,然後再不斷地往裡面塞東西。而在最初“掛鳥籠”的時候,也許根本就沒想過接下來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聽說過不少有關裝修的故事。先是主人頭腦發熱,買了一個新潮的電腦控制抽水馬桶。接著,事情就開始沒完沒了。馬桶這麼新潮,瓷磚不能差了吧;瓷磚檔次上去了,淋浴房不能隨隨便便吧;洗臉池得與酒店的媲美吧,水龍頭怎麼著也不能太次吧……
衛生間全部搞定,麻煩才剛剛開始——衛生間如此有品質,其他地方怎麼能委屈將就呢?
於是,一切推倒重來,整體開支蹭蹭地漲。想想源頭,還不是一個小小的抽水馬桶惹的禍?
還有女孩子的衣櫥。想想自己有多少買來當“鳥籠”一直掛著的衣物呢?
那件價值不菲的大衣,一時衝動、頭腦發熱把心狠了又狠終於買下,卻因無合適的衣服搭配,怎麼也穿不出去。
那個名牌手袋,下決心的時候,說:“就買這件,夢想總得實現。”可是,斥完資,提得出去嗎?如果全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件名牌作伴,會被人疑惑是“假的”吧?
先在自己的心頭掛上這麼一個鳥籠,然後,因為要與之匹配,我們不斷地往裡填東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盡,大嘆不值。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一個空花瓶。
如果你是一位女孩,而你的男友送你一束漂亮的花,你無處安放,最後,終於決定穿戴整齊下樓去花店買只花瓶。
從此,男友遭殃了。
為了不讓這個花瓶空著,男友必須隔幾天就執行送花義務,不然,花瓶空著多可惜啊?
當然,這是鳥籠效應的一種甜蜜的體現。
鳥籠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定律,在生活中廣泛存在。
鳥籠效應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幾乎每位造訪者都會這樣。終於,主人因為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就會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個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放一些東西嗎?此類現象,在生活中真可謂比比皆是。
許多人在許多時候都是先在心裡給自己掛一個空鳥籠,然後再不斷地往裡面塞東西。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由美國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首先發現的。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有一天,詹姆斯和卡爾森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
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
卡爾森笑著說:“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但是,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就這樣,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鳥籠效應為什麼會存在呢?心理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
麗莎就是如此,她的困擾源於一口魚缸。
魚缸是為新居暖房時收到的禮物,很漂亮、氣派,她擺在了客廳和餐廳交界處。此後,每每有人到她家都會問相同的問題:“養的魚死了?”
麗莎每次都解釋:“從沒養過魚呢。”換回的總是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遺憾無比的嘆息。
不久,麗莎就開始養魚了——換水、餵魚、添置各項物品,這佔據了她大量的時間,可是魚還是一條接一條地死去。終於,麗莎決定放棄,到處詢問:“你家需要魚缸嗎?我免費送你。”
很是迫不及待。
那幾天,麗莎的MSN簽名檔改為——被一個魚缸牽著鼻子走。
實際上,許多人在許多時候都是先在心裡給自己掛一個空鳥籠,然後再不斷地往裡面塞東西。而在最初“掛鳥籠”的時候,也許根本就沒想過接下來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聽說過不少有關裝修的故事。先是主人頭腦發熱,買了一個新潮的電腦控制抽水馬桶。接著,事情就開始沒完沒了。馬桶這麼新潮,瓷磚不能差了吧;瓷磚檔次上去了,淋浴房不能隨隨便便吧;洗臉池得與酒店的媲美吧,水龍頭怎麼著也不能太次吧……
衛生間全部搞定,麻煩才剛剛開始——衛生間如此有品質,其他地方怎麼能委屈將就呢?
於是,一切推倒重來,整體開支蹭蹭地漲。想想源頭,還不是一個小小的抽水馬桶惹的禍?
還有女孩子的衣櫥。想想自己有多少買來當“鳥籠”一直掛著的衣物呢?
那件價值不菲的大衣,一時衝動、頭腦發熱把心狠了又狠終於買下,卻因無合適的衣服搭配,怎麼也穿不出去。
那個名牌手袋,下決心的時候,說:“就買這件,夢想總得實現。”可是,斥完資,提得出去嗎?如果全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件名牌作伴,會被人疑惑是“假的”吧?
先在自己的心頭掛上這麼一個鳥籠,然後,因為要與之匹配,我們不斷地往裡填東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盡,大嘆不值。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一個空花瓶。
如果你是一位女孩,而你的男友送你一束漂亮的花,你無處安放,最後,終於決定穿戴整齊下樓去花店買只花瓶。
從此,男友遭殃了。
為了不讓這個花瓶空著,男友必須隔幾天就執行送花義務,不然,花瓶空著多可惜啊?
當然,這是鳥籠效應的一種甜蜜的體現。
鳥籠效應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定律,在生活中廣泛存在。
鳥籠效應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幾乎每位造訪者都會這樣。終於,主人因為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就會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個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放一些東西嗎?此類現象,在生活中真可謂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