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歡公子
-
2 # 手機使用者59480155998
人類歷史是個漸近發展的過程。一戰到二戰間隔不過三十年左右,是西方工業化發展的階段。但真正發達或成熟還是二戰期間。在此之前,各列強國還是以夲國工業資源(所謂大宗商品)開發為主打仗。二戰結束後,經濟模式發生變化,列強才逐步意識到控制他國資源對夲國經濟的意義更大。才有對中東石油加以控制的理念。
-
3 # 萌叔觀世界
二戰中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的確對德國很重要。德國也是瘋狂地找石油,甚至不惜成本大規模合成人工石油,但是於事無補。他們怎麼沒想到去搶中東的石油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二、伊朗核伊拉克等中東產油區已經被英美軍隊重兵把守,他們又攻下了法屬殖民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切斷了德國和維希法國的聯絡。中東的門戶土耳其當時是中立國,與德國關係不錯,德國也無法繞過土耳其進攻中東。
其三、德國當時與蘇聯纏鬥在一起,它無法繞過蘇聯去進攻中東。德國也嘗試從北非打通去中東的道路,但是隆美爾和他的德意聯軍在北非遭到了失敗,只得對中東望洋興嘆了。
總結來說,二戰時候中東地區窮地方一個,沒有什麼利用價值,離德國也太遠,因此德國不想打也無力打它。
-
4 # 千佛山車神
德意兩國曾經計劃奪取中東地區,特別是西亞伊拉克的油田。但是隨著德軍在北非戰場上的失利,這一計劃化為泡影
20世紀初,石油資源在中東地區被大規模發現,從此中東的戰略地位急劇上升,中東各國的命運也由此發生改變。
1927年,伊拉克的基爾庫克油田開始投產,這讓其成為世界的主要石油出口國。
(伊拉克主要產油區)
到了二戰時,石油早已經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的工業燃料和原料,各種先進的飛機、坦克、航母、潛艇沒有石油就只能淪為一堆廢鐵。
而德國是一個石油資源匱乏的國家,國內所需石油主要依賴進口。在二戰中,德國的石油主要依賴於羅馬尼亞的供給。
羅馬尼亞的石油產能最高峰時期,最多一年向德國和義大利輸送580萬噸石油。不過這依然不能滿足德、意兩國的需要。
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2年底之前,拿下蘇聯的高加索產由區,但由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頑強地抵抗,這一計劃沒能實現。
為此,德、意軸心國寄希望力圖拿下北非,越過蘇伊士運河,奪取伊拉克等石油主產地。
但是,在1942年7月打響的阿拉曼戰役粉碎了德華人的願望。(阿拉曼戰役局勢圖)
在北非戰場,初期的德軍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率領下一路高歌猛進。
駐北非的英軍在遭遇了接二連三的慘敗後,決定退守埃及的阿拉曼,準備依託這裡的沼澤地帶反擊德軍。
進攻北非的德軍雖然經歷了前期的大勝後,士氣高漲。但由於地中海航線遭到英國海軍的嚴密封鎖,後勤供給的不足,嚴重遲滯了隆美爾的對英軍的作戰規劃,用於作戰的坦克數量也遠遠少於英軍。
而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則抓住德軍這一劣勢,與德軍打起了消耗戰,大量損耗德軍寶貴地有生力量。
最終英軍在11月初擊潰德軍,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保住了蘇伊士運河,也徹底擊碎了德軍東進西亞的念頭。
(北非戰場上無力迴天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回覆列表
第一,中東有豐富石油資源,是二戰後才發現的。古代阿拉伯地區,不毛之地,阿拉伯人只好經商才能維持生計。希特勒是魔,不是神,他哪知中東,窮死了的地方,有大量的石油,否則他絕對不會冒然進攻蘇聯。偷襲蘇聯就是為了搶資源。
第二,鎮守中東非洲的沙漠之狐隆美爾,最後被英軍名將蒙哥馬利打敗了。希特勒就算知道中東富有石油,也回天乏術。德國雖強,跟整個世界作對,缺兵少將。
第三,中東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勢力範圍,土耳其跟納粹德國是同盟國,希特勒本來朋友不多,沒必要為一個不毛之地,得罪盟軍,還要派兵派將鎮守,划不來的。
第四,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戰時期,世界發生根本變化,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德國和平發展當小弟行,孤軍深入當霸主註定失敗。德國就算打敗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後面還有蘇聯,美國虎視眈眈。事實證明了,德國跟英國,蘇聯死耗,耗盡了國力,讓美帝坐收漁利,賺翻了,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