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64575890814

    穀氨酸鈉(C5H8NO4Na)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不要一看它的名字這麼長,就覺得頭疼。其實很簡單,穀氨酸是一種氨基酸,而鈉是一種金屬,穀氨酸鈉是一種由鈉離子與穀氨酸根離子形成的鹽。說得更簡單一些,如果熬湯的時候,您熬的不是青菜豆腐湯,而是一鍋雞湯的話,您可能會有這種經驗——往雞湯中加一些聖僧鹽,味道會更加鮮美。這是因為雞肉當中富含穀氨酸這種氨基酸,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鈉鹽進去,便在不知不覺當中就製造了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味精對健康有益還是有害,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食用味精在正常範圍內不會對健康有任何損害, 但食用過多會使部分人,尤其是西方人,出現中毒症狀。所以要適量使用,一般以每人每天不超過20克為宜。

    味精的出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1861年,德國的一位教授從小麥的麵筋當中,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組成成分穀氨酸。後來到了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又從海帶煮出的汁當中,分解出味精,作為人工調料第一次投放市場。目前,國外均是以糖、蜜作為原料來生產味精,而在中國呢,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這樣的糧食作物來生產味精。

    味精對人體是無害的,而且富含營養,那麼,它到底是怎麼產生鮮味的呢?

    原來,人的味覺器官當中,有一個專門的氨基酸受體。我們知道,味精叫做穀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鹽,當它被用於菜餚而被人們食用的時候,就會刺激位於我們舌部味蕾上的氨基酸受體,這樣我們就可以感到可口的鮮味了。

    我們都知道蔬菜當中富含多種維生素,非常有營養,但是還有很多人只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菜,甚至有人沒有肉連飯都吃不下去,時間長了就會造成厭食和偏食。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肉中富含穀氨酸,味道較重,而蔬菜就比較素淡,所以,肉吃多了,誰願意再去吃淡而無味的蔬菜呢。因此,我們在炒菜的時候,稍微放一些味精,就可以使蔬菜的味道更好,使人們更願意吃它,從而抑制厭食症與偏食症的發生。中國的藥膳學認為,味精可以增進食慾,改善體質,也是這個道理。

    穀氨酸鈉(發酵法)

    1957年左右開始採用工業化方法進行生產,現在大部分穀氨酸鈉都用此法制得。

    製作方法 1.發酵原料:用澱粉、糖化液、廢糖蜜和合成醋酸作為炭素源,氮源則用中和了的氨、尿素等。另外還新增一定量的磷酸鉀、硫酸鎂、硫酸鐵等無機鹽類和生物素、硫胺(維生素B2),而且還必須加入適量的青黴素和介面活性劑。

    2.加工、發酵:將殺菌後的原料放入大缸中,在其中接種已培養好的種菌。用於生產穀氨酸的菌種已發現多種,但往往採用Micrococcus glutamicus和Brevibacterium屬的細菌。加入本培養液5%左右的前培養液,平均每分鐘送入為原料容量1/2~1/4的無菌空氣,邊送邊攪拌進行培養,其酸度保持在PH7~8。生產穀氨酸的菌種是一種具有特殊生理性質的細菌。如環境條件不能滿足量,則穀氨酸的發酵過程就不能進行。

    3.除菌:一般在30~32℃下,經過40個小時培養之後,進行過濾除去菌體而得到穀氨酸溶液。

    4.濃縮、析晶、分離:將穀氨酸溶液濃縮而得到穀氨酸結晶體。

    5.中和、精製:用氫氧化鈉或碳酸鈉中和、精製而成穀氨酸鈉。穀氨酸的產量為所用糖料的30~50%。

    穀氨酸鈉(蛋白質分解法)

    穀氨酸鈉就是我們日常食用的味精,是作為加味成分而分離出的一種晶體物質,稱為化學調味料。穀氨酸,是在1866年瑞特豪森(Ritthausen)將小麥麩用硫酸水解而得到的酸性氨基酸。1908年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帶單獨分離出味美成分,並證明了這種味美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鹽,從而生產化學調味料。

    製作方法 該法是最早採用的一種方法:1.在麩質、脫脂大豆等蛋白質中,含有大量穀氨酸,加入2~3倍的20%的鹽酸,用高壓鍋以120℃的溫度加熱10小時左右,水解而得到氨基酸混合液。

    2.再進行過濾、減壓濃縮並加入濃鹽酸之後冷卻,即析出穀氨酸鹽酸鹽。

    3.將此鹽酸鹽進行分離,再放入水中溶解,中和至PH3.2,即得到穀氨酸的結晶體。

    4.將此結晶體過濾溶解於溫水中,用氫氧化鈉或碳酸鈉粉中和至PH6.5,再用活性炭脫色,過濾,減壓濃縮而得到穀氨酸-鈉鹽,分離出結晶,進行乾燥而成製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好子女的教育金投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