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棋友直李

    伏波馬援,是戰國中期名將趙奢的後代。趙奢被封為馬服君,其後代便改為馬姓。光武帝劉秀時候,南征北戰,立下很多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新息侯。公元0041年,帶兵南征交趾(今越南),於0044年勝利還朝。由於權位過重,死後仍被朝中小人陷害,差點遭滅族之災。所幸之事,光武帝劉秀死後,太子劉莊,即明帝,立其女為貴人,後被封為皇后。至今,廣西邊境至廣東一帶,很多地方還保留著許多伏波將軍廟。

  • 2 # 鴻鵠迎罡

    以個人之見,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時,一是看他活著時做了哪些利國利民的大事,二是看他死後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正面影響。只有把他的功績和影響綜合起來評判,我們才能深入認識歷史人物,還原出他的真實形象。

    馬援(公元前14年——49年)生活在中國東漢初年,陝西扶風人氏。是陝西曆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和英雄人物。

    西漢滅亡後,華夏大地陷入了一個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雄踞一方,自立為王。位於甘肅境內的隗囂,就是比較著名的一支軍閥。馬援的軍旅生涯正是起步於隗囂軍閥,在後期,劉秀統一華夏大地的雄心壯志深深感染了馬援,於是,他投奔劉秀,欲幹出一番事業。

    成為劉秀的部下後,馬援為東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併成為開國功臣之一,官位達到“伏波將軍”的稱號。伏波將軍是帝王對一些戰功顯赫的武將賞賜的榮譽,同時也是一個武官官職,大約相當於五品官,可以說,馬援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一個伏波將軍。

    馬援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中國有兩個成語的出處,直接因馬援而得來。

    一是“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涵義跟戰死沙場,以身殉國一樣,都是指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要有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的決心。

    出處來自馬援一句表達決心的話,大意為:如今匈奴在北方不斷威脅我們,作為好男兒,就要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即使戰死,也不需要用棺材收屍,而是用馬的皮革包裹著屍體埋葬。

    二是“老當益壯”,同樣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當時馬援已經快60歲的人了,看到東漢邊境經常遭受匈奴、羌族等士兵的騷擾,於是,他主動請戰,領兵去攻打騷擾者。人們為了紀念馬援的這些勇氣和精神,就用老當益壯來形容,跟“寶刀未老”意思相同。

    馬援一生東征西討,戰功顯赫,平定軍閥隗囂在甘肅的勢力,可以說是他對東漢的統一立下了一大功勞。隗囂手下有數十萬軍隊,在甘肅野心勃勃,一直有稱王稱霸思維打算,對東漢統一全國構成了極大威脅。馬援由於早先在隗囂部下效力,對隗囂的作戰策略都很清楚,於是,在馬援的指點下,跟劉秀一起率領大軍,一舉消滅了隗囂勢力。

    另外,在南下征討交趾,現在的越南北方一帶。在隴西平反羌族戰亂中,馬援都表現出智勇雙全的能力,以較小代價換取了勝利,這些戰役,對後代作戰者帶來很多啟發,讓後人受益匪淺。

  • 3 # 一個人的歷史

    命運不同因為選擇不同,馬革裹屍是馬援自己的選擇,在我們一般人看來,可能十分悲壯,但是在他自己看來卻是死得其所。

    人生選擇

    馬援自己就曾經說過:“我不願意在家人身邊,因為疾病和年老死去,我寧可選擇馬革裹屍,死在戰場上!”馬援是為戰鬥而生的,這也是他畢生的追求,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光武帝認為他年事已高,不適宜再上戰場了。但是馬援主動請纓,在花甲之年上了現場,並在戰場上病逝。

    識人之能

    馬援並不是好勇鬥狠的匹夫,他的一大特長是相馬並且相的都是良駒。同樣馬援還在識人之能上也有過人之處。公孫述稱帝,馬援前去道賀,從公孫述的態度和排場上,馬援就斷定公孫述量小無志,不值得託付和追隨。

    同樣在對光武帝劉秀的評價上,馬援認為劉秀具備了帝王之資,能力並不下於漢高祖劉邦,是值得託付和追隨的人。並且力勸隗囂投靠光武帝劉秀,但是隗囂並沒有聽從馬援的建議,最後終被劉秀所敗。

    居功不傲

    馬援為人低調,曾經告誡自己的朋友要居功不傲、持寵不嬌,但是這位朋友認為自己是皇親國戚,飛揚跋扈肆無忌憚,終於引火上身,落得悲劇收場。

    謀國之人

    很多時候你不觸是非,但是別人會妒忌你的功績,馬援在戰場上病逝之後,遭到了小人誹謗和姦人的陷害,家人和族人都受到了連累。如果按照謀國、謀家、謀身來講,馬援只做到了謀國,對於家和自己卻虧欠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惟精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