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
《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謂遇事能明辨不疑。
《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唐 韓愈 《伯夷頌》:“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
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歲。
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中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歲,是指古稀。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7、耄耋[mào dié]
耄,《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8、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
《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謂遇事能明辨不疑。
《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唐 韓愈 《伯夷頌》:“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
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歲。
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中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歲,是指古稀。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7、耄耋[mào dié]
耄,《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耄耋: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8、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