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的《莎樂美》(Salome)取材於《聖經》故事,原故事的敘事重點與王爾德的完全不同。《聖經》故事意圖向人們傳達出這樣一種資訊:先知約翰,這位無畏、聖潔的傳道者,這位基督的引領者和施洗人,因為觸怒了希羅底王后,被這位陰毒的婦人殘害致死。希羅底利用丈夫對自己女兒的愛慾,把莎樂美作為要挾的工具———不處死約翰,就不讓女兒跳舞。大概是莎樂美的舞蹈過於誘人———有誰曾經目睹過莎樂美的七層紗舞?那應該是一種“脫衣舞”吧,希律王只好答應處死偉大的先知。從《聖經》的敘述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關於傳道者犧牲的故事,約翰死於希羅底的怨恨、希律王的肉慾,至於莎樂美,她那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只是讓這個悲劇故事多了一些香豔的色彩。美麗的莎樂美實在是與約翰之死沒有什麼關係。 約翰的故事直到19世紀方才有了些變化。德國詩人海涅重新解釋了王后希羅底殘殺約翰的動機。他在詩歌《阿塔·特羅爾》AttaTroll,1841中,賦予了希羅底對先知約翰的一種隱秘的愛慾,這個婦人最後捧著約翰死亡而冰冷的頭顱熱烈地親吻。把一個嚴肅的宗教故事情慾化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時尚。三十多年後,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將目光轉移到少女莎樂美身上。莫羅富麗堂皇的莎樂美系列繪畫在巴黎的沙龍1876和巴黎世界博覽會1878上展出,使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莎樂美面帶憂鬱,舞蹈妖冶。她的乳峰上下顫抖,晃動的項鍊輕擦著硬起的乳頭;鑽石在她溼潤的面板上閃閃發光,像一束束火焰。莎樂美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現在終於成為了這個故事裡最引人聯想的部分。莫羅為人們提供了莎樂美活色生香的視覺造型,只等待著來者為這具美麗的肉體裡面注入新的靈魂。於是,王爾德的《莎樂美》出現了。 從劇作的人物關係上看,王爾德僅僅變動了兩處:一是讓莎樂美愛上了先知,二是增加了一個人物侍衛隊長,並且讓他愛上了莎樂美。可這兩處變動卻讓這部短小的劇作裡面充斥了太多的愛慾和死亡: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侍衛隊長死於絕望,約翰死於莎樂美極端的愛情,莎樂美死於懲罰。 王爾德儘管在作品中構設了愛慾的不同層面,但他對任何一個層面的愛慾形式都沒有作更為豐富的展示。觀眾如果意圖從《莎樂美》多層面的人物愛慾關係中去玩味人類情感的複雜性,那註定會要失望的。準確地說,王爾德在作品中只是為人們勾勒了一幅人物情慾關係的草圖,他僅僅告訴了我們: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但愛在作品中更像是一個概念,它缺乏血肉的填充,因此當幾位人物因為各自的愛慾最後與死亡相擁時,觀眾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結局而產生太多的唏噓。實際上,《莎樂美》即便有三重死亡的設計,也並不因為“死亡的疊加”而加重劇作哪怕一丁點兒悲慘而沉重的色彩———年輕的敘利亞人的自殺令人感到有些滑稽的意外,約翰被剁下頭顱也全然喪失了偉大的犧牲所帶給人的痛心感受,而莎樂美之死———這個將死的少女仍然在痴情地注視著手中的頭顱,這一畫面太過詭異了。 《莎樂美》中的人物是剪影式的,他們的死亡,只是幾個影子在舞臺上跌倒而已。王爾德並不想讓人物的死亡撞擊觀眾的情感,產生什麼煽情的效果,他也沒想借助人物死亡誘引觀眾的理性,去思考什麼人生的奧秘。王爾德創作的興趣點並不在這裡。 作品中,年輕的敘利亞人痴情地注視著美麗的莎樂美,他身旁站著的是希羅底的侍從。這位侍從反覆在說一句話:“你總是在看望著她。你看得太過分了。如此熱情地看著一個人,是相當危險的。可怕的事情,終將發生。”侍從的這句臺詞不斷在反覆,從而形成一種特有的節奏,猶如一支旋律在作品裡陰鬱地迴盪。 另外,月亮是作品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意象。在年輕的敘利亞軍官的眼中,月亮“像是掛著黃色面紗的小公主,她的雙腳銀白無瑕”;在希羅底侍從的眼中,月色是怪異的,月亮“就像一個死去的女人,伸手找尋她的裹屍布。”之後,月亮正是循著這種怪異的軌跡,在人物的說辭中變得越發可怕和瘋狂了。希律王說:“她就像是位瘋狂的女士,一位四處尋找愛人的瘋狂女人。她赤裸。她全身赤裸。雲層想要為她遮掩,但她不接受。她高掛在天上展現自己。如同酒醉的女人,她在薄雲之間踉蹌遊移……”而約翰則銳利地宣示道:“當那天來臨時,太陽會像是深黑的麻布絲,月亮會變成血紅,而天上眾星將像成熟的無花果掉落大地……”
王爾德的《莎樂美》(Salome)取材於《聖經》故事,原故事的敘事重點與王爾德的完全不同。《聖經》故事意圖向人們傳達出這樣一種資訊:先知約翰,這位無畏、聖潔的傳道者,這位基督的引領者和施洗人,因為觸怒了希羅底王后,被這位陰毒的婦人殘害致死。希羅底利用丈夫對自己女兒的愛慾,把莎樂美作為要挾的工具———不處死約翰,就不讓女兒跳舞。大概是莎樂美的舞蹈過於誘人———有誰曾經目睹過莎樂美的七層紗舞?那應該是一種“脫衣舞”吧,希律王只好答應處死偉大的先知。從《聖經》的敘述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關於傳道者犧牲的故事,約翰死於希羅底的怨恨、希律王的肉慾,至於莎樂美,她那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只是讓這個悲劇故事多了一些香豔的色彩。美麗的莎樂美實在是與約翰之死沒有什麼關係。 約翰的故事直到19世紀方才有了些變化。德國詩人海涅重新解釋了王后希羅底殘殺約翰的動機。他在詩歌《阿塔·特羅爾》AttaTroll,1841中,賦予了希羅底對先知約翰的一種隱秘的愛慾,這個婦人最後捧著約翰死亡而冰冷的頭顱熱烈地親吻。把一個嚴肅的宗教故事情慾化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時尚。三十多年後,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將目光轉移到少女莎樂美身上。莫羅富麗堂皇的莎樂美系列繪畫在巴黎的沙龍1876和巴黎世界博覽會1878上展出,使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莎樂美面帶憂鬱,舞蹈妖冶。她的乳峰上下顫抖,晃動的項鍊輕擦著硬起的乳頭;鑽石在她溼潤的面板上閃閃發光,像一束束火焰。莎樂美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現在終於成為了這個故事裡最引人聯想的部分。莫羅為人們提供了莎樂美活色生香的視覺造型,只等待著來者為這具美麗的肉體裡面注入新的靈魂。於是,王爾德的《莎樂美》出現了。 從劇作的人物關係上看,王爾德僅僅變動了兩處:一是讓莎樂美愛上了先知,二是增加了一個人物侍衛隊長,並且讓他愛上了莎樂美。可這兩處變動卻讓這部短小的劇作裡面充斥了太多的愛慾和死亡: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侍衛隊長死於絕望,約翰死於莎樂美極端的愛情,莎樂美死於懲罰。 王爾德儘管在作品中構設了愛慾的不同層面,但他對任何一個層面的愛慾形式都沒有作更為豐富的展示。觀眾如果意圖從《莎樂美》多層面的人物愛慾關係中去玩味人類情感的複雜性,那註定會要失望的。準確地說,王爾德在作品中只是為人們勾勒了一幅人物情慾關係的草圖,他僅僅告訴了我們: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但愛在作品中更像是一個概念,它缺乏血肉的填充,因此當幾位人物因為各自的愛慾最後與死亡相擁時,觀眾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結局而產生太多的唏噓。實際上,《莎樂美》即便有三重死亡的設計,也並不因為“死亡的疊加”而加重劇作哪怕一丁點兒悲慘而沉重的色彩———年輕的敘利亞人的自殺令人感到有些滑稽的意外,約翰被剁下頭顱也全然喪失了偉大的犧牲所帶給人的痛心感受,而莎樂美之死———這個將死的少女仍然在痴情地注視著手中的頭顱,這一畫面太過詭異了。 《莎樂美》中的人物是剪影式的,他們的死亡,只是幾個影子在舞臺上跌倒而已。王爾德並不想讓人物的死亡撞擊觀眾的情感,產生什麼煽情的效果,他也沒想借助人物死亡誘引觀眾的理性,去思考什麼人生的奧秘。王爾德創作的興趣點並不在這裡。 作品中,年輕的敘利亞人痴情地注視著美麗的莎樂美,他身旁站著的是希羅底的侍從。這位侍從反覆在說一句話:“你總是在看望著她。你看得太過分了。如此熱情地看著一個人,是相當危險的。可怕的事情,終將發生。”侍從的這句臺詞不斷在反覆,從而形成一種特有的節奏,猶如一支旋律在作品裡陰鬱地迴盪。 另外,月亮是作品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意象。在年輕的敘利亞軍官的眼中,月亮“像是掛著黃色面紗的小公主,她的雙腳銀白無瑕”;在希羅底侍從的眼中,月色是怪異的,月亮“就像一個死去的女人,伸手找尋她的裹屍布。”之後,月亮正是循著這種怪異的軌跡,在人物的說辭中變得越發可怕和瘋狂了。希律王說:“她就像是位瘋狂的女士,一位四處尋找愛人的瘋狂女人。她赤裸。她全身赤裸。雲層想要為她遮掩,但她不接受。她高掛在天上展現自己。如同酒醉的女人,她在薄雲之間踉蹌遊移……”而約翰則銳利地宣示道:“當那天來臨時,太陽會像是深黑的麻布絲,月亮會變成血紅,而天上眾星將像成熟的無花果掉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