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140083850485
-
2 # 使用者710995342817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寫在《道德經》書末的一句話。老子是在提醒人們,雖然他老人家屢講“無為”,但其主旨還是要人們去“為”的。“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為”和“爭”有什麼區別?本質上沒有區別,“為”是做事,“爭”也是做事,為者必定爭,爭者必定有為。所以,為就是爭,爭就是為。人們常說的“爭一口氣”,就是這意思。怎麼爭氣?不外乎努力做事,奮發有為。至於道家的“無為”,也可以理解為“不爭”。所以《道德經》多次提到“不爭”:不尚賢,使民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現在問題來了,既然“為”就是“爭”,那麼,不爭又如何去為呢?其實,老子不是說不爭,而是說,不與人爭: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與人爭,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才能不居功而能有功。不與人爭,不爭的是利。但人生除了利以外,還有很多可爭的東西,比如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可以與天爭時(動善時),與地爭利(居善地),與眾爭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家尤其注重爭時,如《雲笈七籤》: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如《淮南子》: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至道無為,一龍一蛇,盈縮卷舒,與時變化。夫聖人者,不能生時,時至而弗失也。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最後,最根本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與人爭,要能與己爭。老子說:“守柔曰強”,“自勝者強”——柔弱不爭,而以自勝為務,才是真正的“強”。能夠戰勝自己,搞定自己的人,搞定別人是自然而然的事。綜上,所謂為而不爭,是有所爭,有所不爭,正如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人說老子的“不爭”是深爭,是“以不爭為爭”,純屬扯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就是不爭,哪裡是什麼深爭?道法自然,少私寡慾,不與人爭,只爭別人所不爭的東西,反而能更好地實現自我的理想和願望。相關回答:大道齊元: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大道齊元:年輕人讀《道德經》如何從中獲得積極力量而避免受到消極影響?
-
3 # 使用者2845146991310340
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做為人來說,補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為施捨,而不爭奪失之道利而不害”,這句話好懂,正如老子說過的"萬物作焉而不辭”,那不就是不阻斷萬物的繁殖生長?不就是“利而不害”了?“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聖人的有為是“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當然是與人不爭了。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帛書本作“人之道為而不爭”,此從通行本。老子在這方面總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爭的,天道只是有利於萬物,從來不和其他東西爭。人應該取法於天道,取法於道,取法於聖人;天道不爭,聖人不爭,那麼人們也應當在競爭中學會“不爭”。
拓展資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回覆列表
《道德經》裡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不爭或者無爭,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很多人理解的不爭就是字面意思,不爭不搶,只圖利人不圖利己,陷入一種世俗的善惡觀而不能得臻大道。道家佛家本來同源,道家的不爭就是佛家的不辨。水因為它從不分辨萬物的親疏善惡,一併利之,當然水要是發起狂來,也會一併害之,所以為“上善”。就像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一樣,不仁才是大仁,上善才是至善。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第一次人開示的時候,讓人靜心而坐,不思善,不思惡,正那麼個時候,哪個是你本來面目?大道是不辨善惡的,因為善惡的二分法,必須有個立場,有個前提,才會有所謂的善惡。立場不同,善惡就會不同。而愚昧的人認為善惡是天生的,善是天道,善就是利人,惡就是害人。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利和害就會不同,善惡也當然不同。大道是無為法,是一元法,它同時站在所有萬物的立場上,沒有對立面,自然不會有善惡。
所謂從善如流,順其自然其實是一致的。因為“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是為不善”,所以修道之人從的肯定不是天下皆知的善,從的是至善,順的是大道。自然就是大道,自然就是至善。大道無惡,惡也是善,善也是善,善惡皆在自然而然,如此方為至善。所以才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有說“道在屎溺”,能從眾人之所惡的地方悟出至善,才能幾近大道。
所以也沒有什麼從善難,從惡易,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正,惡也是善,一念邪,善也是惡。只看你處於何種立場。故而佛家說佛本是魔,魔也本是佛,必須遇佛殺佛,遇魔斬魔,沒有了佛和魔、善和惡的分別,才能真正的領會何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