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麗俏佳人白雪

    借刀殺人 曹操接東吳除關羽隔岸觀火 郭嘉定計滅袁氏釜底抽薪 曹操奇兵襲烏巢反間計 群英會蔣幹中計連環計 龐統巧計騙曹操 就知道這些了。

  • 2 # 草莓愛音樂

    借刀殺人: 曹操接東吳除關羽

    隔岸觀火: 郭嘉定計滅袁氏

    釜底抽薪: 曹操奇兵襲烏巢

    反間計: 群英會蔣幹中計

    連環計: 龐統巧計騙曹操

  • 3 # 沈勝衣2020

    曹操是三國時期才華橫溢的政治家,有宏遠的政治理想,眼光長遠,思想縝密,是不可小覷的人才。曹操在計謀方面,最能體現其政治遠見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裡的天子是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是董卓廢掉漢少帝而立的傀儡皇帝。196年,漢獻帝東逃,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留住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無政治遠光的袁紹拒絕了這個計謀。與此同時,荀彧向曹操建議:“挾天子可以攏絡群臣,可以讓百姓心安。”曹操自覺此計甚好,立馬趕至洛陽,把獻帝接到許昌,從此漢獻帝就成為曹操手中的傀儡。

    接下來不得不說的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歷史地位的決定之戰。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用火燒掉袁軍糧草,打敗袁軍十萬大軍。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在此次戰役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謀,為他的軍事生涯寫下最輝煌的一頁篇章。

    曹操的計謀還有很多,例如反間馬超和韓遂,具體就是:曹操先跟韓遂拉關係,讓馬超起疑心,然後背地裡再給韓遂信,馬超來到韓遂處看到信,懷疑韓遂,兩人之間再無信任可言,反間成功。還有禰衡之死,禰衡是漢室忠臣,曹操想殺死他,但又不想背亂殺賢臣的罵聲。於是把禰衡派到劉表處,想借劉表之刀殺他,劉表自然明白曹的意思,又派禰衡到黃祖處,黃祖不負眾望殺了禰衡。

    曹操的豐功偉績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建立者,“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氣度不凡、有勇有謀,被後世評為“亂世奸雄”。在三國時期,留給後世典故最多的,非曹操莫屬。他卻生於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曹操的才智和野心,註定他被賦予結束這個亂世紛爭的歷史使命,雖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但一生對漢室很忠,對漢末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尊敬愛戴,至死只封魏王而未稱帝,終身只是漢室的臣子。

    曹操20歲初入仕途,任洛陽北部尉,擁有一腔熱血想利用法律來挽救沒落的漢朝,但形勢嚴峻,各地戰亂,自己也無能為力。黃巾起義爆發時,屢建奇功,組建青軍,以治亂世。破袁紹、袁譚等大軍,維護北方的安定團結。與劉備、孫權對峙,勢必完成結束戰亂、統一全國的霸業。

    曹操為安定民生,實行許多政策恢復北方的經濟與農業。釋出屯田制,扶持農耕,減輕農民負擔。重視農業,興修水利,解決軍糧問題,使得經濟農業等方面逐漸恢復。善用法律,恢復租調製度,維護小農利益。抗擊匈奴,維護北方邊疆人民安全,鞏固國家領土。愛惜人才,對敵方的將才不計前嫌,為自己所用,並廣發求賢令,吸引人才。曹操的功勞之多,數不勝數,為曹魏的發展奠定有利的基礎。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

    歷史上關於曹操的評價貶大於褒,三國演義裡的曹操佔足了反派的戲份,他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身上展現的品質也是耐人尋味。首先來看看為什麼三國演義不喜歡曹操,羅貫中將他負盡天下人、敏感易怒、多疑善變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而與他相反的就是關公關二爺的義薄雲天。因為對三國演義的作者來說,曹操曾是東漢的丞相,但是一朝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小人和叛徒,而劉備、關羽之輩則是名正言順的漢王朝繼承派,人家劉備身上有漢族血統,爭來爭去不過還是漢朝的江山,曹操就不一樣的,曾經是人家的臣子,一朝想成為王,不就是大奸大惡之徒麼,師出無名。

    曹操因為多疑殺了熱情待他的呂家父子,說出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讓人感受到他了冷血無情的一面,使他奸詐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但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縱然是關羽,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他極為自負,不肯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們要考慮三國演義作者是一個明朝人,他處於封建社會的體系之中,夾雜了太多個人喜好觀點。因此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要客觀的評價曹操這個人,每個人關於正義和邪惡的考量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能夠看得到,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他的魏王還是死後封的,有人說這正是他奸詐的表現之一,因為他不想自己承受萬世罵名,就讓他的兒子來做這些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奔三和奔四從各個方面來講都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