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趙鼎的行香子中長安指何處?前言

    趙鼎的《行香子》中的長安應該是指南宋都城臨安。·其詞雲:

    草色芊綿。雨點闌斑。糝飛花、還是春殘。天涯萬里,海上三年。試倚危樓,將遠恨,捲簾看。

    舉頭見日,不見長安。謾凝眸、老淚悽然。山禽飛去,榕葉生寒。到黃昏也,獨自個,尚憑闌。

    一、天涯萬里,海上三年

    這首詞的上闕最重要的兩句是:天涯萬里,海上三年。

    趙鼎是宋高宗時的宰相,在南宋紹興年間,趙鼎曾經兩度拜相,當時政治清明有“小元祐”之稱。

    南宋定都臨安以後,政權漸漸穩固,但是秦檜回來掌權以後,主戰派漸漸失勢。因反對和議,趙鼎為秦檜所構陷。罷相以後,趙鼎被不斷貶謫:泉州、漳州、潮州,最後被貶往了海南三亞(吉陽軍)。

    趙鼎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因為擔心秦檜迫害自己連累家人,因此絕食而死。從詞中所言:天涯萬里,海上三年。可知這首詞應該是在1147年,是他絕食前不久的作品。

    二、舉頭見日,不見長安。

    舉頭見日,不見長安。是一個典故,出自《說新語 夙惠第十二》: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 。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訊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 。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叢集臣宴會,告以此意,便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晉明帝的"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是一個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兩種詭辯。

    不過,趙鼎的"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卻有寄託和隱喻。李白曾有詩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在秦檜等投降派的操控下,岳飛慘死,趙鼎、胡銓、李光等人被貶謫。趙鼎的不見長安,既是寫實,說明自己遠在海南,再也回不去臨安了。也有壯志難酬,再也得不到施展的遺憾感慨。

    三、長安代表都城

    長安時漢唐的都城,因此在古詩詞中常常用長安來代表自己時代的國都。例如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寫道: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金國大詩人元好問也有詞《阮郎歸 為李長源賦》:

    帝城西下望西山,城居歲又殘。萬家風雪一家寒。青燈語夜闌,人鮓甕,鬼門關。無窮人往還。求官莫要近長安,長安行路難

    元朝畫家、詩人王冕《雪後》寫道:

    今日登高不見山,乾坤混混太清寒。舊時月色無人識,新歲梅花正好看。多苦將軍居塞北,更憐羈客在長安。老夫欲語不忍語,倚遍危樓十二闌。

    西北望長安,長安行路難羈客在長安,宋人、金人、元人的國都都不是長安,但是他們詞中都喜歡用長安代表自己的都城。

    四、謾凝眸、老淚悽然。

    趙鼎《行香子》中寫道:謾凝眸、老淚悽然。趙鼎到海南的那一年已經60高齡,在得知自己被貶海南時,趙鼎上謝表說:

    “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秦檜看到後,秦檜恨恨地說 :“此老倔強猶昔。”

    趙鼎自知不免,託人告訴自己的兒子說:

    “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

    為了不連累家人 , 紹興十七年(1147年) 趙鼎絕食而死。死前自書墓銘說: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結束語

    南宋四大名臣趙鼎、胡銓、李光、李綱4人都曾被貶逐海南,李綱早去早回,胡銓、李光都在秦檜死後得以生還。只有趙鼎沒有堅持到那一天。

    1156年,胡銓終於熬出頭遇赦北歸,寫了一首《哭趙鼎》:

    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顏公獨難。閣下大書三姓在,海南惟見兩翁還。一丘孤冢留窮島,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慳一老,中原何日復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食指和無名指一樣長說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