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以刻畫人物見長,因此又被稱作“人物畫”,它是中國連環畫的優良傳統,凡是有成就的連環畫家都是出色的人物畫家。中國的人物畫與文學作品相結合,以明、清時代的小說、戲劇插圖最為興盛。當時的插圖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對故事內容的語言描繪兩種,其結合華人物畫文學性的是一個主要特點。
豐富多彩地塑造各種人物的形象是連環畫創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畫連環畫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也常常是一套作品成敗的關鍵。連環畫故事離不開人物的活動,要充分表達故事情節和主題寓意,必須著重刻畫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繡像,對讀者最有吸引力;而某些造型一般、表現雷同的人物,則不會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繪畫的文學性也就很難發揮。
連環畫的人物造型,不是一般單幅畫的造型,它要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還要具備全圖的性質。在故事中,這些人物要反覆出現,貫穿始終,不僅人物的形象要前後統一,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畫也要隨著故事的發展而發展,最後透過全圖來完成。
連環畫藝術具有很強的藝術活力。它能夠根據故事的需要盡情地發展,突破時空的侷限,無限地延續。它可以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所謂“連環畫人物”,在許多作品裡連續出現,甚至可以長期活下去。譬如,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廣東《週末》畫報的“樂叔和蝦仔”,就是這樣的人物。在國外有的連環畫人物已經活了幾十年,而且還將活下去。他們不時在報刊上出現,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如近年去世的美國漫畫家莫迪洛的作品《大力水手》就連載了48年,每天在美國上百家日報同時刊登,很多讀者一天看不到它,就感到悵然若失。再例如《阿Q正傳一O八圖》,在寫神方面也獲得突出的成功,在這個作品裡,描繪了一批群像的兩個陣營,一個是以阿Q為代表的包括王胡、小D、吳媽和小尼姑等在內的群體,一個是以趙太爺為首的包括假洋鬼子、舉人、秀才和保長等在內的群體。對這麼一群人物,他一個一個畫出每一人物的外貌特徵和性格個性,並且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對阿Q的創造上,更是苦心經營地去動腦筋,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顯得彆扭的動作,令人發噱的姿勢,活現了阿Q這個農民形象的心態,使人對他產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嘆。從作品的構思、設計到用筆勾線上,一個動作、一根線條、一塊色彩都落下了作者情感的痕跡,帶著愛和憎兩種鮮明的感情色彩,所以作品表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並且會越看越活,越看越像。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就是對人物造型及神態刻畫的入木三分。
一、連環畫的欣賞過程
讀者對連環畫欣賞的發展趨勢,正在由單純欣賞的初級文化層次向著集知識性、欣賞性、實用性於一體的更高層次發展。連環畫的欣賞過程,即對作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一般來說,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從感覺和知覺到理解。所謂感覺主要是由視聽感官對於作品外部形式的直觀把握。知覺則是對感覺材料進行綜合,獲得更為完整的印象。讀者在這一階段,可以基本瞭解作品的故事和人物的面貌。
2.從聯想和想象到深知。讀者在此階段,以直觀印象為基礎,結合自己對生活的體驗,發揮想象和聯想的能力,不斷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
3.從反思和議論到批評。讀者在此階段,透過不斷反思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對作品描繪的事物以及作品本身進行自己的分析和批評。藝術欣賞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以上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劃分的,而是互相影響、反覆交錯的過程。
讀者在閱讀欣賞連環畫的過程中,也不是人人都能將上述三個階段走完,而實際上有人只停留在第一階段,對人物的面貌有一個直觀印象,對作品的故事梗概有一個基本瞭解,他就滿足了,從而很難再進入欣賞的高層次。另有一些讀者肯動腦子,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情願望,進行聯想和想象,便可對作品有更深的認識。進入前兩個階段的讀者是連環畫讀者的大多數,只有少數讀者可能進入欣賞的最後階段,對作品進行反思和批評,形成欣賞的最高層次。
童年的滿滿回憶。我的不少知識啟蒙都是來自童年時的”小人書”(我家鄉稱之為”娃娃書”)。我對美術的喜愛,很大程度也來自連環畫。
連環畫以刻畫人物見長,因此又被稱作“人物畫”,它是中國連環畫的優良傳統,凡是有成就的連環畫家都是出色的人物畫家。中國的人物畫與文學作品相結合,以明、清時代的小說、戲劇插圖最為興盛。當時的插圖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對故事內容的語言描繪兩種,其結合華人物畫文學性的是一個主要特點。
豐富多彩地塑造各種人物的形象是連環畫創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畫連環畫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也常常是一套作品成敗的關鍵。連環畫故事離不開人物的活動,要充分表達故事情節和主題寓意,必須著重刻畫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繡像,對讀者最有吸引力;而某些造型一般、表現雷同的人物,則不會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繪畫的文學性也就很難發揮。
連環畫的人物造型,不是一般單幅畫的造型,它要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還要具備全圖的性質。在故事中,這些人物要反覆出現,貫穿始終,不僅人物的形象要前後統一,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畫也要隨著故事的發展而發展,最後透過全圖來完成。
連環畫藝術具有很強的藝術活力。它能夠根據故事的需要盡情地發展,突破時空的侷限,無限地延續。它可以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所謂“連環畫人物”,在許多作品裡連續出現,甚至可以長期活下去。譬如,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廣東《週末》畫報的“樂叔和蝦仔”,就是這樣的人物。在國外有的連環畫人物已經活了幾十年,而且還將活下去。他們不時在報刊上出現,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如近年去世的美國漫畫家莫迪洛的作品《大力水手》就連載了48年,每天在美國上百家日報同時刊登,很多讀者一天看不到它,就感到悵然若失。再例如《阿Q正傳一O八圖》,在寫神方面也獲得突出的成功,在這個作品裡,描繪了一批群像的兩個陣營,一個是以阿Q為代表的包括王胡、小D、吳媽和小尼姑等在內的群體,一個是以趙太爺為首的包括假洋鬼子、舉人、秀才和保長等在內的群體。對這麼一群人物,他一個一個畫出每一人物的外貌特徵和性格個性,並且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對阿Q的創造上,更是苦心經營地去動腦筋,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顯得彆扭的動作,令人發噱的姿勢,活現了阿Q這個農民形象的心態,使人對他產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嘆。從作品的構思、設計到用筆勾線上,一個動作、一根線條、一塊色彩都落下了作者情感的痕跡,帶著愛和憎兩種鮮明的感情色彩,所以作品表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並且會越看越活,越看越像。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就是對人物造型及神態刻畫的入木三分。
一、連環畫的欣賞過程
讀者對連環畫欣賞的發展趨勢,正在由單純欣賞的初級文化層次向著集知識性、欣賞性、實用性於一體的更高層次發展。連環畫的欣賞過程,即對作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一般來說,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從感覺和知覺到理解。所謂感覺主要是由視聽感官對於作品外部形式的直觀把握。知覺則是對感覺材料進行綜合,獲得更為完整的印象。讀者在這一階段,可以基本瞭解作品的故事和人物的面貌。
2.從聯想和想象到深知。讀者在此階段,以直觀印象為基礎,結合自己對生活的體驗,發揮想象和聯想的能力,不斷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
3.從反思和議論到批評。讀者在此階段,透過不斷反思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對作品描繪的事物以及作品本身進行自己的分析和批評。藝術欣賞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以上三個階段不是截然劃分的,而是互相影響、反覆交錯的過程。
讀者在閱讀欣賞連環畫的過程中,也不是人人都能將上述三個階段走完,而實際上有人只停留在第一階段,對人物的面貌有一個直觀印象,對作品的故事梗概有一個基本瞭解,他就滿足了,從而很難再進入欣賞的高層次。另有一些讀者肯動腦子,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情願望,進行聯想和想象,便可對作品有更深的認識。進入前兩個階段的讀者是連環畫讀者的大多數,只有少數讀者可能進入欣賞的最後階段,對作品進行反思和批評,形成欣賞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