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在魯迅一生中始終不能忘懷的三個人是阿長、藤野先生和範愛農 。
1、阿長
阿長(1860—1899),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浙江紹興東浦大門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
長媽媽的夫家姓餘,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她有一個女兒,後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鄉下叫做‘媽媽’),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角風,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就有提到。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其實,這個來自東浦的長媽媽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個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鶴照的說法:章福慶的妻子阮氏──“慶太娘”才是真正的長媽媽,只是叫慣了,也把東浦的那位叫做長媽媽。不過,筆者曾特地為此函詢周建人夫婦,回答是否定的意見,周作人日記裡的“章媽”也是東浦的那位長媽媽死後再僱請的。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儲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樸善良、愚昧麻木、勤勞)
2、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1874-1945):指藤野嚴九郎,日本福井縣人,1901年起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教師,1915年離職回鄉自設診所,1945年病逝。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作者透過對留學日本生活時的回憶,以深切懷念之情,熱烈讚頌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華人民的誠摯的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
3、範愛農
範愛農(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號愛農。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成員,浙江紹興皇甫莊人。
《範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透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朝花夕拾》中在魯迅一生中始終不能忘懷的三個人是阿長、藤野先生和範愛農 。
1、阿長
阿長(1860—1899),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浙江紹興東浦大門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
長媽媽的夫家姓餘,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她有一個女兒,後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鄉下叫做‘媽媽’),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角風,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就有提到。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其實,這個來自東浦的長媽媽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個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鶴照的說法:章福慶的妻子阮氏──“慶太娘”才是真正的長媽媽,只是叫慣了,也把東浦的那位叫做長媽媽。不過,筆者曾特地為此函詢周建人夫婦,回答是否定的意見,周作人日記裡的“章媽”也是東浦的那位長媽媽死後再僱請的。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儲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樸善良、愚昧麻木、勤勞)
2、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1874-1945):指藤野嚴九郎,日本福井縣人,1901年起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教師,1915年離職回鄉自設診所,1945年病逝。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作者透過對留學日本生活時的回憶,以深切懷念之情,熱烈讚頌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華人民的誠摯的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
3、範愛農
範愛農(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號愛農。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成員,浙江紹興皇甫莊人。
《範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透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