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
2 # 跳舞的土豆
從故宮南薰殿舊藏曆代名臣畫像中包拯的畫像來看,首先他並不黑,長得濃眉大耳,面目慈祥,相對來說還是十分白淨的,至於為什麼民間流傳他是一張黑臉,主要還是因為對他鐵面無私的一種形象化的演繹,人們更認同一個為百姓著想的黑臉角色,而不是白白淨淨的官吏形象。另外包拯額頭也沒有月牙的疤痕,這也是小說演繹中的一種形象,是為了表現他是‘包青天’而演變出來的。
南薰殿舊藏包拯畫像繪製的年代相當早,很可能是從宋代傳下來的,顯然是我們瞭解包公相貌最可靠的影象史料。
來自清代的《包孝肅文集》中也說明了包拯的相貌與常人無異,只是被坊間文人與民間傳說越描越黑罷了。
-
3 # 略通岐黃我姓羅
眾所周知,傳說中的包青天是黑漆漆的臉龐,額頭上還有個月牙。因為有了這個月牙包青天不但能巧段斷陽世間的各種疑案,而且能夠夜斷陰間鬼魂。
其實這些都傳說。黑臉和月牙只是比喻而已。例如一個官員或者執法者,不畏強權,不尋私枉法的話,那麼在他執法過程中必定要黑下臉來,也就是嚴肅起來,不管被執法者是親王還是自己的爹媽,只要是犯了法,一定要按律治罪。而這種嚴肅就被百姓稱呼為黑臉。也就算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執法者在面對被執行人的時候下那種態度,我們現代詞彙的(愛誰誰)的暱稱吧!
而頭上有月牙,能夠夜斷陰間鬼魂。則更是對包青天能夠洞察人的心理,能夠把狡猾的案犯或者貪官糾察出來,心思之細膩的情況給讚譽了出來。從而使得戲劇舞臺上的包青天出現了黑臉龐,額頭有月牙的人物形象。
其實類似情況在戲劇舞臺上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例如京劇裡面的各種臉譜。用白臉代表奸邪的曹操形象。紅臉代表忠義的關羽形象。黑臉代表的就是鐵面無私。
歷史上的包拯肯定不黑。
1.古代大臣要看臉。
事實上,由唐代起,做官者就要經過一種除了科舉之外的特殊考核——銓試。銓試以“身、言、書、判”四事擇人。四者皆可,則中選授官。身,就是看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如果真是面板那麼黑,那包拯連當官的機會都會不有。
包拯所在的北宋時期,是歷史上少有的“看臉”的社會。比如禁軍,別看是禁軍,武功好不好無所謂,長得帥才最重要。——想起《新水滸》,“林教頭沉魚落雁之容”啊,在那時還真的就很奇葩,哪怕是個廢物,只要長得好就可以透過選拔。甚至說,連代替中央出去巡查的官員,都不看工作能力如何,而是看長相如何。
包拯若真是面似黑炭,官都不可能當上,更別提竟能升至樞密副使(副宰相)了。
2.正史上完全沒有記錄。
《宋史》記載某人,如果長相有特點,一定會寫出來,如“保吉姿貌瑰碩”“(趙)晁身長七尺,儀貌雄偉”等。而在包拯列傳裡,什麼都沒寫。假如包拯真長得那麼黑又有月牙的話,這樣獨特的相貌,以他副宰相的身份,相貌描述肯定不會漏掉。既然什麼都沒寫,那說明包拯的相貌也沒什麼異常的地方。
3.現存可考資料。
合肥市包湖邊,現存一座包公祠,祠內立有刻著包拯肖像的古石碑,圖刻細膩。碑上的人物完清癯削瘦,手執笏板,就是個白淨老者的樣子。
根據現存的歷史戲曲資料來看,包拯的形象,起碼在元代時還是正常的。元曲雜劇裡是以“正末”演員來扮演,著蟒袍,黑色髯口,僅此而已。
而第一個賦予包拯“黑”的形象的,黑”,是在明錢塘散人安遇時編纂的《百家公案》中,第七十回《斷王御使之贓》就說包公是一個“黑漢”。
在明代《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傳》中,包公的長相更細化為“八分像鬼二分人,三拳三角眼”、“一雙眉眼怪雙輪。頭髮粗濃如雲黑,兩耳垂肩齒似銀。鼻直口方天倉滿,面有定邦安國紋”。
至於為什麼是黑色,而非其他顏色,很可能因傳統理論“五德說”中的“水德”,對應的顏色即為“黑”,特點是“陰……主刑殺,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即與司法刑罰相關,讓鐵面無私,執掌刑獄的包拯擁有一張黑臉,是“水德”的具體人格化。
不過,到明代為止,包拯額頭上還沒有月牙,只說有“定邦安國紋”。
包拯額頭的月牙形象,最早約出現在明代晚期。在華人文神話裡,月亮代表著冥界、肅殺,同時月神是華人文神話裡的死神,其職能,古籍裡記載為“主刑殺”,“司天之五厲及五殘,主知災厲五行殘殺之氣也”。
這就很明顯了。包拯額頭的月牙,正對應了包拯所做的執刑工作。這也是人民對包拯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