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楊楊789
-
2 # 小馮的某些靈感
1、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
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
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2、元宵節的價值: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元宵節也是求子的佳節良辰。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3、元宵節的節日食俗: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
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面、黃米麵和苞谷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
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4、元宵節的相關詩詞: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回覆列表
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句話生動地體現出了元宵節最大的特點,對,元宵節就是親戚朋友從五湖四海趕來歡樂地聚在一塊兒,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結伴到街上觀看人們舉行的盛大的舞龍游行,觀賞由平民老百姓創作的歌舞節目,欣賞那夜空中的光彩奪目的火樹銀花。
元宵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元宵節一過,春節也就算過完了,所以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熱鬧的。以前,人們主要是看花燈與舞龍,現在燃放煙花,人們觀看煙花也就成為慶祝節日的方式之一了。
燈謎:四通八達(打一成語) 一肚生下龍鳳胎(打一字)三個十不出頭(打一字)
一半滿一半空(打一字)頭戴金冠稱大王(打一字)紙老虎(打一成語)
最大的手(打一成語)最寬的視野(打一成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打一成語)
12345678(打一成語)夜校出人才(打一成語)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小正月”,“春節燈”。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的重要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