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睿

    “零和思維”是在國際新聞和外交場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它主要來自於博弈論。

    博弈論中有一種博弈模式,叫做零和博弈(zero-sum game)。簡單的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雙方在博弈中所得之和為零,一方所得即為另一方所失。A國得3分,則B國只能得-3 ,此時A國和B國所得之和就是3+(-3)=0。

    零和思維在外交上,通俗的理解,就是一國在外交政策上總是想在本國完全取勝的時候,不想對手國家有任何收穫,也就是一方獨吞好處。這種思維在道德上幾乎是不能佔據制高點的,所以多數國家總是會指責對方是“零和思維”。

    與“零和思維”相對應的就是“合作共贏”,也就是在外交上相互協調,使雙方在博弈中都有所收穫,不至於使雙方最終博弈之和等於0。

    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概念就是“相對收益”(relative gains)。說的是國家之間在博弈之中並不關心雙方的是否都得分,而是希望自己不能在博弈中比對方獲益更少。也就是說,A國得5分,B國得3分時,雖然A、B兩國都有所收穫,但是B國比較關心自己少得的那2分,因為博弈是多次的,每次都少得2分,長此以往,B國就會逐漸拉開與A國的差距。在很長的歷史階段後,對B國是不利的。

    博弈論是非常複雜但是很有意思的知識,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相關的專業書籍來學習。

    (這是博弈論中最著名的囚徒困境)

  • 2 # daren27

    就是代數和為零的外交平衡的理論,你來我往,互贏互利,均衡平等,合外力為零。這樣的思維不會引起互相仇視或由於偏袒不公得罪其他,是務實合作,全球貿易的最佳通行證外交。值得學習。不知對否。還請多多指教。

  • 3 # 邵永靈

    零和思維,零和博弈,這些不是外交辭令,是國際政治甚至國內政治和人際關係中的真實存在。

    所以零和思維,就是用一種你死我活,你得我失的角度思考問題,它的重點不在於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是對手獲得了多大的受益,即更看重相對受益。零和博弈,就是將一樁事情,往來,關係看成是雙方利益截然相反,一方利益,訴求得到滿足,另一方在絕對意義上必然吃虧,受損。絕對的零和博弈就是兩方得失加起來等於零。

    與零和思維相對應的是雙(多)贏思維。這種思維不在意誰得到的多還是少,它在意的是雙方是不是都獲益了,即彼此的絕對而非相對收益。在雙(多)贏博弈之下,儘管雙方得失存在差異,但兩者相加的結果是大於1。

    在17~18世紀的重商主義時代,人們看國家間的貿易關係就是零和思維,所有國家都千方百計多出口少進口,以積累更多的銀幣。18世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首次提出比較優勢和分工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如果什麼都自己生產不買別人的東西是低效率的,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集中資源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自己沒有優勢的就透過國際貿易獲得,這樣各國都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在投入相同的情況下,生產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這實際上是為19世紀的自由貿易提供了理論基礎。當今國際貿易,對外投資之所以大行其道,其根子就在於大家接受了雙贏思維。比如外華人到中國來投資,別人肯定是要賺錢的,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好處,這不就是雙贏嗎?另外,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上,比如環保,反恐,打擊海盜,金融安全等領域,因威脅是跨國性質的,不可能以鄰為壑,需要各國攜手一起應對,故也必須採取雙贏而不是零和思維。

    而零和思維或零和博弈多體現在領土主權政治影響力等方面。比如一塊爭議領土,按照國家主權觀念,只能有一個主人,這就是零和博弈;比如當年日俄競爭在北韓和東北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也只能有一個贏家。或者可以這麼說,在涉及領土主權勢力範圍等傳統安全領域,國家之間的競爭以零和博弈為主,所以大家必然採取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維。

    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國家在不該採用零和思維的場合也採用零和思維。比如貿易本來是對雙方有利的,但有的國家非要根據表面的順差逆差搞出一個輸贏來,這就不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越文物龐貝文物為何諸多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