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圃
-
2 # 郎小郎土肥宅
自己做點皮凍,把和好的陷最後加進皮凍再包起來,這樣就和外面吃的感覺一樣了!皮薄陷大湯汁多又濃稠,怎麼吃怎麼停不下來!
-
3 # 吉食道說美食
我認為這兩種餡料 都有不同的地方 湯包的話裡面有皮凍 普通包子肉餡裡面打水 餛飩也一樣只是裡面沒有菜
-
4 # 偉仔啊
我經常會自己做包子、餛飩等
首先餡要調的好,最簡單的是豬肉、小蔥、姜,豬肉不可太瘦,要自己跺,攪拌機攪碎的也不好吃,一般只放鹽,老抽,生抽,蠔油,就很美味了,做包子發麵也很重要,提前發麵,面發好後一定要醒面,然後把包子做好了要繼續醒,放個10幾分鐘,開水下鍋蒸,30分鐘起鍋
餛飩陷要肥肉多點,最好放點蝦,這個越碎越好,所以是可以用攪拌機的,煮好快出鍋的時候鍋裡放點紫菜,就可以吃了
-
5 # 七七八八的2020
很想說說自己的想法與朋友們分享。
首先,應當說很多包子館也好餛飩館也好,他們做出來的東西確實格外好吃,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因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專業從事這項工作的,有些老字號店家號稱百年(甚至時間更長)老店,幾代人都在潛心研究這種技藝。既然是技藝,當然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比較成熟的,而且在傳承過程中日臻完美。儘管我們這些家庭主婦也好家庭主夫也好中的很多人自認為自己做得也很好吃,但我們畢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基本沒有可能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這一件事。也可以說這就是專業和業餘的區別。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應當搞清楚,你認為自己做得好吃,那只是你自己的口味或者是家人的口味,而專業店要研究的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贏得更多吃客的認可和信譽。
中華美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文化發展的手段主要是傳承。傳承什麼?傳承它的基本技法,基本技法是什麼?是前人多少代人智慧的結晶。我不反對創新,但是我們認真想一想,以包子為例,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距今已經一千七八百年了,誰能說清楚這麼長時間包子都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呢?說近的,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你覺得有什麼很大變化嗎?有一句老話叫“萬變不離其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其次,說說“竅門”的問題。以調餡料為例,不能否認各家專業店一般都有獨門絕技,但這種獨門絕技是外人輕易學不到的。當過學徒的都知道。什麼“廚師長說漏嘴了”?!根本沒有這種可能,這是商業秘密啊!誰都知道,幹這行的,有些東西是不外傳的,只有家傳,就是說除非那個“廚師長”是你親爹。
我始終認為,我們更應當把注意力放到基本技法上。比如說做包子的餡料,選豬肉的哪個部位口感會更好?都應當放些什麼調料?各種調料的比例是多少?什麼時間加什麼調料?把這些最基本的東西搞明白了,比那些“竅門”更重要更有用。基本技法是基本功,是品質的根本保證。只有首先練好基本功,你做出的東西才能好吃。基本技法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它是被業界公認的“規範”,不論東北還是華南,雖然做出的包子口味不盡相同,但是做法不會有太大差異。不只是烹飪技藝,任何技藝不都是這個道理嗎?不會走就想跑的便宜事是沒有的。
不止一次地看到影片中有人教大家調雞蛋韭菜餡還要加雞精,說這樣才好吃,那你做其他炒雞蛋的菜是不是也要加雞精呢?令人迷惑。也有人說要想餡好吃的“竅門”就是要加些香油、白糖、老抽。老抽是幹什麼用的?是提鮮增香的嗎?還看到有人給大家演示包餃子,他連調餡、揪劑子、擀皮都不會,竟說他包的餃子怎麼怎麼好吃。凡此種種連基本技法都不懂的做法,還要把這些做法說成是“竅門”,你相信他做出的東西會好吃嗎?反正我是不信。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不能不說,有些店家的東西好吃,確實在餡料里加了不應當加的東西,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這也正是為了迎合很多人的口味。什麼口味呢?很多人過分地依賴味精雞精蠔油之類的調味品,沒有這些東西就不會做菜啦!不會調餡啦!不論什麼餡都調成了差不多是一個味——味精蠔油味。我一貫主張一定要少放甚至不放這類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嚴重破壞了我們的味覺,會讓我們越來越吃不出各種食材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鮮美味道了。道理很簡單,總吃蜜再吃糖就不覺得很甜了,總吃糖偶爾吃一次蜜才會覺得更甜。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體會。
以上所說難免有不對的地方,請朋友們指正。
回覆列表
兩條。一是佐料足,特別是重糖重鹽,尤以鹹口為甚。一是油大,咬一口,滿嘴流油。所以好吃不健康,所謂有一利必帶一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