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一、學以致用

    諸葛亮的讀書方法是“獨觀其大略”,著重對精神實質的領會,因此他涉獵廣,鑽研深,有獨到的發現。他在《論諸子》一文中,就十分簡明扼要地指出了“諸子”的優點和缺點:“老子長於養性,商鞅長於理法,蘇(秦)、張(儀)長於馳辭,白起長於攻取,胥長於圖敵,尾生長於守信,王嘉長於遇明君,許子將生長於明臧否。

    ”從而做到取人所長,避人之短。《出師表》所反映的諸葛亮對時局的精闢見解,對內外人事的井然安排等都能印證他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不是高分低能迂腐的夫子,他是一個知識很豐富的博學家,更是一個學以致用的實踐家,與漢代那種皓首窮經的“博士”是完全不同的兩樣人。

    “尋章摘句,節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他讀書“獨觀其大略”,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創造出不朽的業績,遠在一般文人學士之上。

    二、任人唯賢

    “忠益者莫大於進人。”這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劉備死後,儘管阿斗很不成器,但西蜀仍支撐了四十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許多諸葛亮選拔和培養起來的精明強幹且能幹的文臣武將,在繼續執行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治國方針。

    諸葛亮認為,“總攬天下英雄,思賢若渴”,加上天時、地利等條件,就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這也是他對劉備的一個重要獻策。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一再用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提醒君主注意任用賢長。《出師表》中鮮明地表述了他的觀點:“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西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東漢)所以傾頹也。

    ”重視人才,是諸葛亮一貫的思想。諸葛亮對龐統的薦舉,對王平的重用,對蔣琬、姜維的破格任用,均是薦賢用能的主要體現。

    三、以法治國

    諸葛亮一貫推崇法治的精神。只有執法無私,賞罰分明,才能振奮人心,出現新的社會風氣。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負責軍政事務。他陸續頒發了各種法令,進一步鞏固西蜀政權,安定社會秩序,以便恢復生產,有足夠的物質力量進行北伐戰爭。

    對於以法治蜀,當時是有爭論的。諸葛亮認為,君臣之道,應鬆弛有度。推行威嚴的法令,人們就會知道什麼是恩德;限制爵祿的賞賜,人們就會感到爵祿的尊榮。

    榮恩並行,上下就有秩序。這是治國的要領。(《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這種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法治,在《出師表》中得到充分體現,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他曾一再告誡典刑官員,決獄行刑要慎重,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放過壞人。

    他處理“失街亭”事件,處理李嚴、廖立等人,就十分慎重,做到賞罰公正。

    四、民族和撫

    諸葛亮把處理好少數民族的關係看成是建國大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主張“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實現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的和睦團結,互相尊重。

    概括地說,他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和撫”政策。

    《出師表》寫在北伐之前,北伐條件之一是“今南方已定”,他平定南方的孟獲便是和撫政策的具體體現。據說他七次計擒孟獲,又七次縱放,以德服人,孟獲和他的妻子兄弟等親族,最後都被感動得流淚,心服口服,肉袒謝罪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平定孟獲叛亂之後,讓少數民族自治。他起用了一些少數民族的領袖為地方官吏,有的還吸收到蜀漢中央政府去任職。這是他的“和撫”政策的又一體現。

    五、文學風騷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武侯祠內的這副對聯用短短的十個字,讚頌了諸葛亮的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功績,同時更折射出諸葛亮的文學才華。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史冊,而且燦然於文苑。

    讀書可明理,讀史可鑑今,《出師表》中折射出諸葛亮的許多施政方針策略等,在今天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程序中仍有重要的時代借鑑意義。

    他在軍事發展上重謀略和戰術,在教育過程中學以致用,重視素質提高和創新,在治國中以法治蜀,在處理民族問題中堅持和撫政策,對今天我們的國防建設、教育改革,民族團結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有許多經驗可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微胰腺炎如何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