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之一,生物資源量非常豐富,如廣西山口紅樹林區就有111種大型底棲動物、104種鳥類133種昆蟲。廣西紅樹林區還有159種和變種的藻類,其中4種為中國新記錄。這是因為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透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髮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柄息、生產繁殖的場所。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河口海灣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紅樹林為主的區域中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一個整體,統稱為紅樹林生態系統。它的生境是濱海鹽生沼澤溼地,並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環境,不同於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熱帶海區60%~70%的岸灘有紅樹林成片或星散分佈。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1958年8月23日,福建廈門曾遭受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強颱風襲擊,12級颱風由正面向廈門沿海登陸,隨之產生的強大而兇猛的風暴潮,幾乎吞沒了整個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但在離廈門不遠的龍海縣角尾鄉海灘上,因生長著高大茂密的紅樹林,結果該地區的堤岸安然無恙,農田村舍損失甚微。1986年廣西沿海發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風暴潮,合浦縣398千米長海堤被海浪衝跨294千米,但凡是堤外分佈有紅樹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衝跨,經濟損失就小。許多群眾從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紅樹林是他們的“保護神”。胎生現象——紅樹林最奇妙的特徵是所謂的“胎生現象”,紅樹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種子還沒有離開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在果實中開始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後脫離母樹,掉落到海灘的淤泥中,幾小時後就能在淤泥中紮根生長而成為新的植株,未能及時紮根在淤泥中的胚軸則可隨著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數個月,在幾千裡外的海岸紮根生長。特殊根系——紅樹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密集而發達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樹幹的基部長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穩固的支架,使紅樹林可以在海浪的衝擊下屹立不動。紅樹林的支柱根不僅支援著植物本身,也保護了海岸免受風浪的侵蝕,因此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紅樹林經常處於被潮水淹沒的狀態,空氣非常缺乏,因此許多紅樹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滿足了紅樹林植物對空氣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縱橫交錯,使人難以通行。泌鹽現象——熱帶海灘Sunny強烈,土壤富含鹽分,紅樹林植物多具有鹽生和適應生理乾旱的形態結構,植物具有可排出多餘鹽分的分泌腺體,葉片則為光亮的革質,利於反射Sunny,減少水分蒸發。紅樹林的生存環境地質地貌紅樹林主要分佈於隱蔽海岸,該海岸多因風浪較微弱、水體運動緩慢而多淤泥沉積。因此,它與珊瑚礁一樣都是“陸地建造者”。自然發育的灘面,平坦而廣闊,常可沿河口海灣、三角洲地區或沿河口延伸至內陸數公里。紅樹林大部分分佈於潮間帶,而以中潮灘為最繁茂區。紅樹林生長與地質條件也有關係,因為地質條件可能影響灘塗底質。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崗岩或玄武岩,其風化產物比較細粘,河口淤泥沉積,適於紅樹林生長。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層,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灘,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紅樹林生長。底質紅樹林適合生長在細質的沖積土上。在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帶,土壤(沖積層)由粉粒和黏粒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機質,適合於紅樹林生長。一般紅樹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鹽量0.2%~2.5%,pH值為4~8,少有pH值在3以下或8以上。溫度紅樹林分佈中心地區海水溫度的年平均值為24~27℃,氣溫則在20~30℃範圍內。中國海南島海口的海水溫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廈門全年平均水溫為21.7℃,平均氣溫為20.9℃。後者紅樹林種類僅5種,比前者紅樹植物種類25種少得多。海水和潮汐含鹽分的水對紅樹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紅樹植物具有耐鹽特性,在一定鹽度海水下才成為優勢種。雖然有些種類如桐花樹、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長,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長,但在海水中生長較好。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潮汐,沒有潮間帶的每日有間隔的漲潮退潮的變化,紅樹植物是生長不好的。長期淹水,紅樹很快死亡;長期乾旱,紅樹將生長不良。
紅樹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之一,生物資源量非常豐富,如廣西山口紅樹林區就有111種大型底棲動物、104種鳥類133種昆蟲。廣西紅樹林區還有159種和變種的藻類,其中4種為中國新記錄。這是因為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透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髮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柄息、生產繁殖的場所。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河口海灣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紅樹林為主的區域中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一個整體,統稱為紅樹林生態系統。它的生境是濱海鹽生沼澤溼地,並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環境,不同於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熱帶海區60%~70%的岸灘有紅樹林成片或星散分佈。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1958年8月23日,福建廈門曾遭受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強颱風襲擊,12級颱風由正面向廈門沿海登陸,隨之產生的強大而兇猛的風暴潮,幾乎吞沒了整個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但在離廈門不遠的龍海縣角尾鄉海灘上,因生長著高大茂密的紅樹林,結果該地區的堤岸安然無恙,農田村舍損失甚微。1986年廣西沿海發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風暴潮,合浦縣398千米長海堤被海浪衝跨294千米,但凡是堤外分佈有紅樹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衝跨,經濟損失就小。許多群眾從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紅樹林是他們的“保護神”。胎生現象——紅樹林最奇妙的特徵是所謂的“胎生現象”,紅樹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種子還沒有離開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在果實中開始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後脫離母樹,掉落到海灘的淤泥中,幾小時後就能在淤泥中紮根生長而成為新的植株,未能及時紮根在淤泥中的胚軸則可隨著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數個月,在幾千裡外的海岸紮根生長。特殊根系——紅樹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密集而發達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樹幹的基部長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穩固的支架,使紅樹林可以在海浪的衝擊下屹立不動。紅樹林的支柱根不僅支援著植物本身,也保護了海岸免受風浪的侵蝕,因此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紅樹林經常處於被潮水淹沒的狀態,空氣非常缺乏,因此許多紅樹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滿足了紅樹林植物對空氣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縱橫交錯,使人難以通行。泌鹽現象——熱帶海灘Sunny強烈,土壤富含鹽分,紅樹林植物多具有鹽生和適應生理乾旱的形態結構,植物具有可排出多餘鹽分的分泌腺體,葉片則為光亮的革質,利於反射Sunny,減少水分蒸發。紅樹林的生存環境地質地貌紅樹林主要分佈於隱蔽海岸,該海岸多因風浪較微弱、水體運動緩慢而多淤泥沉積。因此,它與珊瑚礁一樣都是“陸地建造者”。自然發育的灘面,平坦而廣闊,常可沿河口海灣、三角洲地區或沿河口延伸至內陸數公里。紅樹林大部分分佈於潮間帶,而以中潮灘為最繁茂區。紅樹林生長與地質條件也有關係,因為地質條件可能影響灘塗底質。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崗岩或玄武岩,其風化產物比較細粘,河口淤泥沉積,適於紅樹林生長。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層,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灘,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紅樹林生長。底質紅樹林適合生長在細質的沖積土上。在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帶,土壤(沖積層)由粉粒和黏粒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機質,適合於紅樹林生長。一般紅樹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鹽量0.2%~2.5%,pH值為4~8,少有pH值在3以下或8以上。溫度紅樹林分佈中心地區海水溫度的年平均值為24~27℃,氣溫則在20~30℃範圍內。中國海南島海口的海水溫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廈門全年平均水溫為21.7℃,平均氣溫為20.9℃。後者紅樹林種類僅5種,比前者紅樹植物種類25種少得多。海水和潮汐含鹽分的水對紅樹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紅樹植物具有耐鹽特性,在一定鹽度海水下才成為優勢種。雖然有些種類如桐花樹、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長,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長,但在海水中生長較好。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潮汐,沒有潮間帶的每日有間隔的漲潮退潮的變化,紅樹植物是生長不好的。長期淹水,紅樹很快死亡;長期乾旱,紅樹將生長不良。